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10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生理盐水 (9g/ L )、复方醋酸钠平衡液、5 0 g/ L葡萄糖生理盐水 3种晶体液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 :选择子宫肌瘤 36例分为 3组 ,每组 12例 ,A组输注生理盐水 (9g/ L) ,B组输注 5 0 g/ L 葡萄糖生理盐水 ,C组输注复方醋酸钠平衡液。均以 2 0 m L/ (kg·h)速度输注。各组除输上述晶体外无其他任何液体或血液输入 ;术中监测血气、电解质及乳酸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A组与 B组 p H值明显下降 ,而 Na+ 、Clˉ 、碱剩余 (BE)绝对值明显升高。C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 :快速输注生理盐水 (9g/ L)和 5 0 g/ L 葡萄糖生理盐水可产生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而复方醋酸钠平衡液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极小。  相似文献   
2.
硬膜外腔麻醉术中应用新斯的明辅助镇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术中硬膜外腔应用新斯的明的辅助镇痛效果。方法:40例America Surgery Association(ASA)I~Ⅱ级的妇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实验组(B,C,D组)分别经硬膜外给予利多卡因 丁卡因(A组,n=10),利多卡因 丁卡因 新斯的明1mg(B组,n=10),利多卡因 丁卡因 新斯的明2mg(C组,n=10),利多卡因 丁卡因 新斯的明2mg 东莨菪碱0.3mg(D组,n=10)。观察1~3次每次硬膜外腔追加局麻药的时间间隔。结果:加用新斯的明后追加局麻药的时间间隔明显延长。结论:硬膜外腔麻醉术中应用新斯的明有一定的辅助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全麻加颈丛神经阻滞对复杂性甲状腺手术麻醉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全麻加颈丛阻滞用于复杂性甲状腺手术是否优于全麻。方法 :68例复杂性甲状腺手术分为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组 (A组 ) 4 2例和全麻组 (B组 ) 2 6例 ,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毕的血压、心率、血糖变化及清醒拔管时间。结果 :两组间术前血压、心率和血糖无明显差异 ,但在手术开始和分离甲状腺时血压、心率及术中血糖变化差异非常显著 (P<0 .0 1 )。A组在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和心率较术前、术中和术毕明显升高 (P<0 .0 1 ) ;而 B组在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和心率与术中比较无差异 ,但比术前和术毕明显升高 (P<0 .0 1 )。结论 :复杂性甲状腺手术选择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 ,在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及缩短术毕清醒气管导管拔除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4.
脓毒症是临床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其中主要机制之一可能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关。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对脓毒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CNKI)、维普(VIP)、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Pub Med数据库,查找建库至2013年9月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提供的Rev Man5.0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纳入15个RCT共1 469例脓毒症患者,meta分析显示,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与单一使用乌司他丁(血必净、常规治疗)相比能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治疗后的APACHEII评分;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血必净相比,可以降低病死率(SMD=0.47,95%CI 0.25~-0.85,P=0.01);联合用药与单一用乌司他丁(SMD=-1.70,95%CI-2.63~-0.77,P=0.0003)、常规治疗(SMD=-1.84,95%CI-2.60~-1.08,P〈0.001)相比,可以降低IL-6的水平;联合用药与常规治疗(SMD=-4.32,95%CI-7.73~-0.91,P=0.01)相比,可以降低PCT的水平。结论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血必净治疗脓毒症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APACHEII评分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剂量布比卡因与阿片肽类芬太尼联用对老年患者髋骨骨折修复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0例行髋骨骨折修复术的老年患者 (>70岁 ) ,分为 A、B两组 ,每组各 1 0例。 A组蛛网膜下腔给予 0 .5%布比卡因 4mg+2 0 μg芬太尼 ,B组蛛网膜下腔给予 0 .5%布比卡因 1 0 mg。观察术中两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A组中仅有 1例产生低血压 ,给予小剂量麻黄素后即能纠正 ;B组中有9例产生低血压 ,要给予大剂量麻黄素后才得到纠正。结论 :小剂量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髋骨骨折修复术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脓毒症患者血浆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与其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和2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ICU后第1、3、7天的血浆sTREM-1水平,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APACHEⅡ评分与SOFA评分.结果 严重脓毒症组患者入ICU后第1、3、7天血浆sTREM-1水平分别为(473.14±260.84)、(392.11±154.05)、(262.58±133.32) ng/L,脓毒性休克组患者则分别为(1 070.33±545.61) ng/L、(928.97± 638.53) ng/L、(693.62±485.87) n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脓毒症休克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较严重脓毒症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患者血浆sTREM-1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0.495、0.610,均P<0.05).结论 sTREM-1与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需要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具有明显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除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各30例,乌司他丁组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静注乌司他丁30万u,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切皮前,切皮后2h、4h,术后第1天(D1)、第2天(D2),采静脉血测定血浆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非蛋白氮(BUN)、肌酐(SCr)以及脂质过氧化物MDA(丙二醛)、SOD等水平。结果:乌司他丁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方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T、ALT、LDH在切皮后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切皮后4h、术后第1天(D1)以及术后第2天(D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UN、SCr在切皮后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D1)以及术后第2天(D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DA、SOD在切皮后2、4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术后第1天(D1)以及术后第2天(D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休克期以及休克恢复期氧自由基的释放,对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肺叶切除术患者白细胞介素 8(IL 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影响 ,以寻求合理调控手术应激的麻醉处理方法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肺叶切除术患者 5 4例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分级标准均为Ⅰ~Ⅱ级 ,可排除内分泌系统和各种感染性疾病及长期应用激素史 ],随机分为A、B、C3组 ,每组 18例。A组采用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B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 +硬膜外麻醉 ,C组在B组基础上保留硬膜外管至术后 72h ,用Graseby 930 0患者自控镇痛泵行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治疗。各组分别于麻醉前、开胸后 30min、术毕即刻、术后 2 4h、术后 72h各时间点采静脉血 5mL ,用酶标法测定血浆IL 8、TNF α水平。结果 :各组术前、开胸后 30minIL 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A组术毕时开始明显升高 ,至术后 72h达到高峰 ;B组升高的幅度虽低于A组 ,但仍明显高于C组 ;C组手术前后变化不明显 ;TNF α在各组及各时间点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硬膜外阻滞麻醉能有效降低血浆IL 8水平 ,尤其联合PCEA能将血浆IL 8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 ;TNF α在肺叶切除手术前后变化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鼻高流量湿化氧吸入疗法对不同海拔地区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HRF)的疗效.方法 广东省湛江市和西藏自治区林芝市45例AHRF患者随机分为平原地区中(n=12)、高流量组(n=12)及高原地区中(n=11)、高流量组(n=10),监测治疗后2h、6h、12h、24 h呼吸频率、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舒适度.结果 与其他3组比较,高原地区高流量组各时间点呼吸频率、心率及6h、24 h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各组患者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3.24,P>0.05).结论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吸入疗法是治疗高原地区AHRF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