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13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精胺是在大豆中发现的又一功能性营养因子,作为一种无毒的天然物质,可通过诱导自噬作用发挥抗衰老和延长寿命的功能,同时对神经变性还具有抗氧化和消炎作用。大豆种子中亚精胺含量水平较一般谷类、蔬菜、块根农作物等植物高,研究表明大豆食品中亚精胺含量更高,说明大豆品种亚精胺含量对大豆食品保健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亚精胺的营养保健作用、亚精胺含量检测方法、亚精胺在植物抗逆中的生理作用和大豆及其制品中亚精胺的研究进展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高亚精胺含量大豆材料的筛选、开展大豆亚精胺基因挖掘、选育高亚精胺含量大豆品种及开发大豆保健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吉育系列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组(maturity group,MG)归属,促进不同区域间的科学引种,以15份美国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为对照,采用以对照品种的生育日数为参照标准和以品种的活动积温为划分标准两种方法,于2013和2014年对95份新近选育的吉育系列大豆品种进行了生育期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吉育系列品种生育期组介于MG0~MGⅢ组之间,居MGⅡ组的品种最多,MGⅢ组的品种最少。有89份参试材料按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一致,占参试材料的93.7%;有6份参试材料的两种划分方法结果不在同一组内,占参试材料的6.3%。通过比较各生育期组品种在R1、R7和R8期的持续天数表现,验证了生育期组划分的正确性。综合两年试验结果发现,适宜吉林省大面积种植的早熟、中早熟大豆品种主要归属于MG0和MGⅠ组,中熟、中晚熟品种主要归属于MGⅡ。此研究结果为完善中国大豆生育期组划分系统和实现大豆品种布局的科学化与标准化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豆新品种吉育93的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快速增长,大豆产量不稳定,造成大豆种植业滑坡.特别是2007年以来,受国内大豆种植而积减少及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国内大豆总产下降,而大豆需求持续增加态势,导致大豆价格快速上涨.去冬今春以来,农民种豆积极性得到提高,应为农民提供高产、稳产、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吉林省农科院在2008年育成了适合吉林省中部、南部种植的大豆新品种吉育93号,经过大面积示范推广,表现出了高产、优质、抗病的特性,有很大的推广前途.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豆高油育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的油分含量在20.1%以下时与产量呈正相关趋势,20.1%以上时与产量呈负相关趋势。因此,大豆高油育种具有一定的难度,应广泛搜集、筛选和创造高油中间材料,采用以有性杂交育种为主,结合诱变育种和外源DNA导入等方法进行选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沙培方法对种植于范家屯的150份不同生育期的东北主栽大豆品种进行了发芽率鉴定,结果显示,中晚熟组品种的发芽率最高,其次为中熟组品种和中早熟组品种,极早熟组品种发芽率最低,表明熟期愈早发芽率有降低的趋势。中晚熟组品种与早熟组品种及极早熟组品种间在发芽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晚熟组品种、中熟组品种和中早熟组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对不同熟期组大豆品种的品质性状和百粒重与发芽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熟期组品种发芽率与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和百粒重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已发现4个不育细胞质供体,并育成了大批“三系”。大量试验表明,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第一个利用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种已参加两年省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20%以上,利用蜂类特别是苜蓿切叶蜂传粉,在开放条件下大面积生产杂交种是可行的,其技术特点是综合考虑与调控昆虫,环境和植物三因素,使其达到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7.
大豆结实率与花粉败育率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以(YA×167)F2、(ZABC5×ZD8319)F2和(ZD8319×YB)F2三个育性分离群体为试材,在逐株检查花粉败育率的同时调查单株结荚数量,以搞清花粉败育与植株结实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吉育30和另外11个栽培大豆的正常花药中花粉粒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1)在不同F2群体中,花粉育性的变化对结实的影响略有不同,在(YA×167)F2群体中引起单株荚数显著减少的临界花粉败育率值为70%,而在另两个群体中则为60%.(2)每朵花中花粉粒数量多少不仅与品种有关,也与环境条件有关,一般为3200-5800个花粉粒/花.这也正是不同群体材料单株荚数显著减少的临界花粉败育率值不同的原因.(3)大豆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可以应用于杂交种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大豆全息定域选种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息定域选种法是以全息生物学的理论为指导而建立起的一种新的农作物选种技术。本文以两个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为材料,对该方法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做一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亚有限结荚习性的品种其优势部位在植株的上、中部,而无限结荚习性品种的优势部位仅为中部。在优势部位留种,其后代产量明显提高,增产幅度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东北大豆种质资源的多胺含量及不同多胺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国家标准-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测定方法》(GB 5009.208-2008),对不同熟期的包括栽培、野生和半野生类型的78份东北大豆种质的4种多胺成分亚精胺、精胺、腐胺和尸胺组分含量进行测定,通过遗传多样性、相关性、因子与聚类分析,对大豆种质多胺组分含量进行表型鉴定及分析。结果表明:78份大豆种质的4种多胺组分含量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变异,腐胺、亚精胺与精胺组分的离散程度较高,特异含量种质较多。栽培类型中腐胺、尸胺、亚精胺、精胺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9、1.09、1.32和1.74,表明调控亚精胺和精胺各组分的基因型和遗传变异较丰富。亚精胺含量为0.10~1.06 mg·kg~(-1),均值为0.53 mg·kg~(-1),变异系数18.45%,表明大豆品种间亚精胺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除野生类型与半野生类型大豆尸胺含量差异显著(P0.05)外,各种类型大豆种质中多胺组分含量相对较一致,类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亚精胺组分含量与精胺组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腐胺组分含量与多胺总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亚精胺和精胺两种成分之间遗传关系比较紧密。主成分分析发现,多胺组分中具有代表性的因子为腐胺、亚精胺和精胺。聚类分析结果将66份栽培类型种质分为3类,类群2、3包含种质数量较少,其中大部分种质生育期为早熟类型。  相似文献   
10.
2008年夏秋季节,笔者对吉林省大豆生产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尽管2008年吉林省大豆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但大豆倒伏情况发生较普遍和严重,有60%以上的田块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现象,对大豆产量造成一定影响。通过对吉林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联合考察,有80%的试验点发生较严重的倒伏,70%以上的参试品种抗倒伏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