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2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在研究小麦寄主和叶锈菌之间的相互关系时,用毒力频率的研究方法来代替分小种测定小麦抗叶锈性方法的优越性。我科研组采取毒力频率来研究河北省小麦品种和河北省叶锈菌的相互作用,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方法能直接反应品种与菌株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对生产者和抗病育种工作者提供的信息,要比小麦叶锈菌小种鉴定提供的以编号对小种命名的小种名单要有用得多。毒力频率研究法目前也被应用于小麦白粉病和稻瘟病。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小麦锈病专家威廉·雷格林(Willian Q.Loegering) 的生物间遗传学观点启迪下,用选育一般抗性的方法,对河北省优良生产品种和主要抗源进行初探,希望能快速选出适合我省既抗病、农艺性状又好的优良品种及抗源。通过本试验选出冀麦23、原冬3号、CA841、CA8519、冀植88—5067、唐86—4043、88中54、小偃6号、遗4050等,可供进一步测试。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十三年来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鉴定工作的系统总结。十三年来在温室和田间共测定了小麦材料6798份(次),鉴定出一批抗叶锈病的中间材料和抗源,为培育和推广抗锈良种提供了抗锈材料,并提出应压缩种植面积的感病品种,和不应采用的感病材料,对生产和抗病育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指出了测定品种抗锈性时应有群体观念,应研究品种与锈菌群体的关系。提出了生态类群概念和指出测定抗锈性时应注意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锈菌的群体毒性可能不同。此外还提出不仅研究个体品种的抗锈性,还应研究几个品种的联合抗病性等,为提高抗病育种的功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植病学家雷格林教授(W·Q·Loegering)1981年来我国讲授“不通过杂交根据表现型来推导基因型”的方法。第二部分介绍我科研组在1983年利用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冬小麦室所提供的94份材料进行了基因型分析,并以此为实例,说明具体运用方法。这是一个快速的推导基因型的方法,可以同时知道寄主和病原物的基因型,从而就可以知道用哪些品种作杂交组合,利用哪些小种进行测定来选育所需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是在温室内在小麦幼苗上用有效成分浓度为25ppm的粉锈宁和有效成分浓度为20ppm的叶锈特作了对小麦叶锈病的保护、治疗、铲除和传导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粉锈宁的理想保护期是在喷药后的7天之内,保护效果达62.0%,叶锈特的第7天的保护效果达100%,第9天的保护效果仍为97.0%,说明叶锈特的保护效果比粉锈宁好,并且保护期长。粉锈宁有内吸治疗作用,有效期是在叶锈菌侵入寄主后的4天之内,治疗效果达83.0%;叶锈特的治疗效果仅为24.0%,可见粉锈宁的治疗效果显著,比叶锈特好。粉锈宁在小麦体内能传导,主要是向叶片的顶端传导,向基部传导木明显;叶锈特的传导方向不明显。粉锈宁抑制孢子萌发作用表明,粉锈宁只能杀死小麦叶面孢子堆里的孢子。初步认为其作用是杀菌而不是抑菌。叶锈特也是这样。有效成份浓度为52ppm的粉锈宁和有效成份浓度为20ppm的叶锈特,对小麦幼苗没有药害。  相似文献   
6.
几种整叶透明染色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7.
199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用1989年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中部晚熟冬麦区、北部春麦区的13个县(市)的不同生态区采集的181个叶锈菌菌株与山西省的33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及亲本材料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群体具有不同的毒性.例如丰抗13在各生态区表现的抗、感反应不一致,即使在表现抗病的地区,其抗性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小麦锈病专家威廉·雷格林(Willian Q.Loegering)的生物间遗传学观点启迪下,用选育一般抗性的方法,对河北省优良产品的主要抗源进行初探,希望能快速选出合适我省既抗病、农艺性状性又的优良品种及抗源。通过本试验选出冀麦23、原冬3号、CA841、CA8519、冀植88-5067、唐86-4043、88中54、小偃6号、遗4050等,可供进一步测试。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介绍了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的单孢分离技术。该技术既简便、又省时间、成功率也高,特介绍供植病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