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业科学   1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模式及其氮磷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江苏省210个农村生活污水示范工程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江苏省农村建设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技术主要有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和生物生态组合技术三种类型.三个典型技术的示范工程对污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处理效果呈显著性差异,对总氮的处理率都在13:00-15:00时达到最高,不同时段对总磷的处理率差异不显著.三种技术中,生态技术模式对于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5%和92.33%,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技术,且单位体积污水处理成本最低.针对江苏省农村的特点,适宜采用经济有效、简便易行、节约资源、工艺可靠且能够与当地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并在污水处理工程运行过程中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和运营管理机制,以保证正常运行,才能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减少农村环境的氮磷负荷.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农业生态系统研究的由来与发展,提出了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概念,性质认识的深化和研究方向的转换,对农业生态系统近期研究领域及未来研究趋向作了概括,指明了今后研究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直播稻产量及稻田土壤碳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壤有机碳贮量巨大,其较小幅度的变化就可能影响到CO2向大气的排放,以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人类不当利用下的土壤碳库的损失可能是陆地失汇和大气碳库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1-3].水稻土作为一种特殊利用方式下形成的人为耕作土壤,具有较高的碳密度和较大的固碳潜力[3-4].  相似文献   
4.
社会调查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教育方向和应用型的性质,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教育培养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并不断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社会调查活动,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了社会调查活动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该专业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采用1990-2009年农作物产量、农田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进行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碳吸收量、碳足迹呈现增加趋势,碳吸收强度表现稳定,随着农用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单位面积碳足迹从1990年的0.08hm2/hm2增加到2009年的0.13hm2/hm2。各省(市、自治区)单位面积碳足迹差异十分明显,2009年最高的福建为0.27hm2/hm2,最低的黑龙江为0.08hm2/hm2。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存在碳生态盈余,碳足迹占同期生产性土地面积(耕地)的比例在10%左右,但随着年份的递进,所占比例有增大的趋势,1990年为8.46%,2009年为12.75%。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直播稻田在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SOC)和水稻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SOC含量,耕作方式可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SOC含量与水稻籽粒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712 9**,n=6),SOC含量与土壤全氮(TSN)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2=0.860 9**,n=43)。秸秆还田能够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增加,稳定直播稻田系统的生产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红壤坡地茶园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研究红壤坡地茶园植株蒸腾作用结果表明 ,茶园植株蒸腾速率呈明显早、晚低 ,中午高的日变化趋势 ,且蒸腾速率日际变化有一定差异。气温与净辐射为影响茶园植株蒸腾作用的主要气象因子。蒸腾速率与叶片气孔导度关系密切 ,且随气孔导度的增加而增大。并探讨了植物蒸腾驱动力及其抑制的可能性 ,气孔行为的调节与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定位观测研究红壤坡地土壤 大气界面水分传输结果证明 ,不同地表植被群落构建和不同农业利用景观土壤蒸发量有差异 ,但水汽传输通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致 ,土壤蒸发量日变化为典型单峰曲线。界面水分传输通量受诸多因素影响 ,当地表植被群落稳定、作物因素影响较小时 ,水汽通量除受气候条件影响外还明显受土壤含水量特别是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界面水汽传输通量与净辐射能呈显著正相关 ,与环境温度有很好的相关性 ,温度越高其蒸发越强 ,与空气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界面水汽传输通量主要受 0~ 2 0cm表层土壤水分控制 ,二者间存在线性关系。土壤蒸发量占系统蒸散量的 1/ 3 ,该部分非生产性水分消耗有控制降低的可能 ,可通过土壤培肥、灌溉控制、物理障碍等手段抑制土壤蒸发。  相似文献   
9.
农田水循环:地表-大气界面水分传输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地表-大气界面水分传输影响因素做了简要概括,重点从液态水分消耗的速率和大气净得的水汽速率两个方面探讨了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C)界面过程中地表-大气界面水分传输的研究进展和各种研究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对农田净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机械集中沟埋和常规还田方式,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2.1 kg/m).设置沟埋深度为20 cm(D2),30 cm(D3),常规还田(CK)3个处理.利用West提出的净碳排放方程对CK、D2、D3农田各项投入造成的碳排放和土壤碳累积及农作物碳吸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K、D2、D3稻麦轮作各项农田投入造成的碳排放量分别为9 018.19,6 459.9,7 162.86 kg/(hm2·a),表层0-28 cm土壤的碳储量分别为8 375.98,15 854.42,10 954.36 kg/(hm2·a),农作物年碳吸收量分别为10 912.42,12 863.95,12 585.51 kg/(hm2·a);农田净碳排放量分别为-10 270.2,-22 258.5,-16 377.0kg/(hm2·a),与CK相比,D2、D3的相对净碳排放量分别为-11 988.30,-6 106.81 kg/(hm2·a);D2、D3农业投入的碳减排量2 558.29,1 855.33 kg/(hm2·a)分别为碳增汇量28 718.4,23 539.9kg/(hm2·a)的8.91%,7.88%,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农田储碳减排能能力较常规还田强,其贡献优先排序是D2>D3>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