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幼胚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产生再生植株的方法,可产生大量的变异体,能克服花药培养染色体加倍而得到的二倍体的许多缺点,有倍体性稳定、出愈率高、分化率高、绿苗得率高和变异率高等优点,而且变异很容易被检出,为育种提供原始种质,能被育种  相似文献   
2.
近30年来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1978-2009年中国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变化,并估算2009年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的数量和地理分布。【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合适的秸秆系数,对中国田间秸秆产量进行全面、系统的估算,同时结合地理信息软件ArcView,对其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中国田间秸秆总量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09年全国作物秸秆总量达69 841.92万t;从种植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稻谷、小麦和玉米秸秆依然是中国主要的农作物秸秆类型;中国农作物秸秆的分布基本上以400 mm等降水量线为界,其产量由西北向东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中国的农作物秸秆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且产量较大,具有可观的新能源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针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GIS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科研成果带动实验教学的思路和途径.通过实验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地理和农林类实际空间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解决能力,强化了团队协作意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MOOC在国内的发展成熟,学者和专家逐渐认识到SPOC更适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SPOC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深度融合,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借鉴SPOC的教育理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GIS专业实践课程为例,通过构建"多层次、渐进式、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搭建校园MOOC教学平台和构建多元化综合评价体系,探讨了农林院校GIS专业在SPOC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进程和师生互动的方式,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5.
以保利十二橡树庄园房地产开发项目为例,分析工程开发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从工程和生物两方面提出水土保持方案,并对其投资进行了初步估算,以期为水土保持的设计及实施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反映小清河主槽、滩地的水流分布情况及拟开发工程对水流的约束作用,分析工程建成后水流的实际流动情况和水流对拟建工程的影响,本文采用深度平均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就水流对滩地开发的影响进行模拟,确定了可行的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7.
溶质种类和浓度对棕壤土水分扩散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水平土柱入渗法,采用KCl、KH2PO4、(NH4)2SO43种不同溶质,配制成浓度分别为5‰、10‰、20‰、35‰、50‰的入渗溶液,对溶质种类和溶液浓度对棕壤土水分扩散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溶质,体积含水率θ<30%时,土壤水分扩散率随浓度降低而增大。入渗溶液浓度相同时,入渗溶液为KCl的土柱的土壤水分扩散率始终大于入渗溶液为KH2PO4的。对扩散率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多种曲线拟合的结果表明,指数函数拟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组分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乔木、灌木、草和农田等不同植被类型,纯林和混交两种栽培模式的黄土台塬为对象,进行了土壤碳组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林地和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总碳,轻组、重组、可溶性有机碳以及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LFOC/SOC)均不同程度高于耕地,而其有机无机复合度(HFOC/SOC)则低于耕地,灌木林地和天然草地这种趋势尤为突出;各种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总碳和HFOC/SOC在0—20cm差异显著,总碳在60—100 cm也差异明显,轻组、重组及可溶性有机碳在0—40 cm,而无机碳则在40—100 cm差异明显;LFOC/SOC和DOC/SOC在各土层均存在一定差异。土壤总碳、有机碳以及各组分有机碳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无机碳则与其呈负相关。轻组和可溶性有机碳均与粗颗粒、易氧化有机碳以及2—0.25 mm团聚体有机碳的相关性高于与细颗粒、稳态有机碳和2 mm团聚体有机碳;而重组有机碳则与之相反。轻组有机碳较有机碳、总碳、重组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能更敏感地反映利用方式之间的差异,可作为土壤质量变化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分析退耕还林以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异特征,评估植被恢复的潜力,为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建议。[方法] 以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Sen+Mann-Kendall模型和Hurst指数探究了2000-2020年陕西省及秦巴山区、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3个亚区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相似生境法测算了不同区域的植被恢复潜力。[结果] ①2000-2020年陕西省FVC增长率为0.002 9/a,74.58 %的区域有所改善。其中:黄土高原区FVC改善面积达84.46 %,且以显著改善为主;秦巴山区FVC改善面积为74.40 %,以轻微改善为主;而关中平原区FVC具有退化趋势,退化区域占64.56 %。②全省FVC持续性改善面积占19.80 %,黄土高原区和秦巴山区以持续性改善为主,面积比例分别为27.83 %和13.68 %,而关中平原区以持续性退化为主。③黄土高原区西北部及其与关中平原接壤地带的植被恢复空间较大,而子午岭林区植被恢复空间较小;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几乎没有恢复空间;关中平原受城市化的影响,植被恢复空间小。[结论] 近几十年来,陕西省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但受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陕西省植被恢复的增长速度趋于放缓,持续改善能力已经较低,植被覆盖趋于平稳,但是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区及其与关中平原的接壤处植被覆盖恢复潜力仍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正确引导和评价教学水平,有效解决农林院校GIS类课程考核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总结目前考核模式的基础上,分析构建了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GIS类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