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7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有机硅助剂配合化学农药使用对苗期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以98%杀螟丹SP(可溶性粉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胶悬剂)为研究对象,采用叶面喷雾法,开展甘蔗螟虫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硅助剂可降低2种农药的用量,其中,药后15 d,98%杀螟丹SP(250~500 g/hm2)+助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  相似文献   
2.
甘蔗黑穗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可使甘蔗产量损失10%~50%,糖分下降0.5~1个百分点,威胁到甘蔗产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综述了甘蔗黑穗病的发生及危害、病原、症状、遗传多样性及其检测方法,从甘蔗不同组织、防御酶系统、基因方面阐述了对黑穗病菌的胁迫响应,其防治方法最根本的是选用抗黑穗病甘...  相似文献   
3.
通过浸泡法测定了32.5%SC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对甘蔗凤梨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甘蔗下种期使用32.5%SC苯醚甲环唑·嘧菌酯1500倍液浸泡蔗种茎5min.对甘蔗凤梨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68.93%,显著优于25%SC嘧菌酯1500倍液、50%WP多菌灵1000倍液的。该药对蔗种安全、高效.是防治甘蔗风梨病较为理想的新一代农药,使用剂量,以15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4.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病虫害是甘蔗生产的最大威胁。近年来病虫害在云南的发生危害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常发性病虫害持续处于常发态势,二是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三是病虫害混合发生,复合侵染,四是突发性危险性病虫害频发,暴发成灾。针对新特点从病源虫源、品种布局、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提出了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对策:一是严格执行甘蔗引种、调种检疫制度,选育推广抗病、抗虫健康种苗,二是完善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安全科学用药水平,三是集成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探索优化推广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应急防控机制,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五是创新科技培训机制,宣传普及植保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甘蔗褐锈病是目前中国蔗区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明确近年国家甘蔗体系育成的50个新品种(系)对甘蔗褐锈病的抗性,确定其应用潜力,本研究通过在甘蔗褐锈病高发蔗区云南德宏、保山2个区域化试验站,采用田间自然抗性调查与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抗性基因的方法,于2014年和2015年对中国近年选育的50个优良新品种(系)及2个主栽品种进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及自然抗性评价。田间自然发病调查结果表明,50个优良新品种(系)及2个主栽品种中,高抗至中抗的有34个,占65.38%。其中15个材料表现高抗,占28.85%,16个材料表现抗病,占30.77%,3个材料表现中抗,占5.77%;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共29个抗病材料含有抗褐锈病基因Bru1,出现频率为55.77%,表明中国近年选育的优良新品种(系)中抗褐锈病性主要由Bru1控制;其余5个抗病材料均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暗示除了Bru1外,可能还有其他抗褐锈病基因存在。不同系列品种田间感病品种的频率和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频率不同,粤糖系列品种感病品种的频率最高达到60%,含Bru1的频率最低,只有30%,抗性最弱;云蔗系列品种感锈病品种的频率最低只有12.5%,含Bru1的频率最高,达到81.25%,抗性最好。本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甘蔗抗褐锈病育种,选育和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有效防控甘蔗褐锈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优良抗性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6.
摘 要:为了探明香蕉球茎象甲虫体挥发物的各种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提取香蕉球茎象甲的虫体挥发物,进行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鉴定。结果表明:香蕉球茎象甲雌虫、雄虫、雌雄虫(雌虫和雄虫等数量混合)分别鉴定出9种、8种和9种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61.05%,39.46%和17.43%。香蕉球茎象甲雌虫、雄虫和雌雄虫三种虫体挥发物共有成分有3,7-二甲基-1,3,6-辛三烯、α-荜澄茄油烯、(1,1-二甲基乙基)-2-甲氧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乙酯、3,3',5,5'-四甲基联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6种,而3,7-二甲基-1,3,6-辛三烯是香蕉球茎象甲雌虫、雄虫和雌雄虫三种虫体挥发物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19.15%。香蕉球茎象甲虫体挥发物各成分种类多样,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褐条病是为害甘蔗叶部的重要真菌病害,严重发病田块,一眼望去似“火烧状”,一般减产18% ~35%,蔗糖分降低15% ~30%[1].该病于1924年在古巴首次发现[2],至今已有20多个国家报道发生此病,常造成不同程度经济损失[3].在中国,尤其近年,感病品种加上多雨高湿导致褐条病在云南及广西等主产蔗区大面积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大螟蔗田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大螟蔗田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采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甘蔗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型,根据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了蔗田枯心苗的最适理论抽样数。甘蔗枯心苗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在蔗田呈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可能是由于甘蔗自身特性和大螟为害等环境因子作用或其中一个原因引起的。5种抽样方法均可用于蔗田抽样调查。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出蔗田枯心苗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D=0.1时,n=230.470 0/m+0.980 0,D=0.2时,n=57.617 5/m+0.245 0,D=0.3时,n=25.607 8/m+0.108(m为枯心苗平均密度)。本文为开展大螟测报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更多用于构建甘蔗遗传连锁图谱可用的多态性SSR标记,本研究以6个高抗甘蔗褐锈病品种和6个高感甘蔗褐锈病品种为亲本,根据感病母本×抗病父本选配12个杂交组合,筛选在亲本间条带清晰、多态性明显、重复性较好的引物。结果表明,组合柳城03-1137×德蔗93-88、Mex105×粤糖00-236亲本间的多态性引物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52.38%和47.62%;其中,10对引物(18-mSSCIR34、22-mSSCIR38、25-mSSCIR48、32-mSSCIR67、51-mSSCIR50、57-MSSCIR21、71-SMC1490CL*、73-SMC278CS*、75-SMC31CUQ*、77-SMC336BS*)在组合柳城03-1137×德蔗93-88中多态性最好,7对引物(22-mSSCIR38、25-mSSCIR48、45-mSSESTC04、51-mSSCIR50、67-mSSCIR9*、76-SMC334BS*、80-SMC486CG*)在Mex105×粤糖00-236中多态性最好,利用筛选得到的引物,更有利于构建分子遗传图谱。本研究结果为抗褐锈病新基因定位和开发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甘蔗花叶病是中国蔗区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国蔗区甘蔗花叶病的2种主要病原甘蔗线条花叶病毒分离物(SCSMV-JP1,Gen Bank登录号JF488064)和高粱花叶病毒分离物(Sr MV-HH,Gen Bank登录号DQ530434)为接种毒源,采用人工切茎接种和RT-PCR检测相结合方法,于2015年、2016年2次对中国近年选育的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进行了双抗SCSMV和Sr MV鉴定与评价。结果表明:71个优良甘蔗新品种(系)中,对SCS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4个,占33.8%,感病到高感的有47个,占66.2%;对Sr MV表现高抗到中抗的有27个,占38.03%,感病到高感的有44个,占61.97%。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福农30号、福农36号、闽糖01-77、桂糖02-467、柳城05-129、粤甘34号、粤甘40号、粤糖55号、粤糖96-86、粤糖00-318、赣蔗02-70、云蔗03-258、云蔗04-241、云蔗05-51、云蔗06-80等15个优良新品种(系)双抗SCSM V和Sr M V 2种病毒,占21.13%,其中粤甘34号、粤糖55号、云蔗03-258、云蔗05-51、云蔗06-80等5个优良新品种(系)对2种病毒均表现为高抗,占7.04%,。研究结果明确了71个甘蔗优良新品种(系)对甘蔗花叶病2种主要致病病原的抗性,筛选出双抗SCSMV和Sr MV的甘蔗优良新品种(系)15个,为生产用种选择和有效防控甘蔗花叶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