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19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生态修复一直是脆弱的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进行石漠化治理是减轻石漠化危害的重要举措。因此,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工作思路,研究治理石漠化的可行性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石漠化现象为切入点,在概述石漠化的定义及成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治理石漠化的可行性措施,旨在说明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以期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材料,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研究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块茎质构特性、薯块商品率、产量、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这两种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块茎的质构特性有一定影响,能降低块茎的硬度,增加块茎淀粉含量,块茎硬度和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生长调节剂果然多能明显增加薯块商品薯率,天达2116能增加马铃薯产量,较常规栽培增产12%.  相似文献   
3.
褐变是影响马铃薯加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褐变评价对抗褐变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马铃薯鲜切加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45个马铃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10个酶促褐变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再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鲜薯切片0 h和6 h亮度值、褐变强度(BD)初始值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4个指标进行马铃薯酶促褐变的鉴定评价;根据抗酶促褐变能力将45个马铃薯品种分为5种类型,其中高抗酶促褐变材料5份、抗酶促褐变材料9份、中度酶促褐变材料18份、易酶促褐变材料9份和极易酶促褐变材料4份。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甘薯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甘薯品种黔薯6号为试材,设置5种不同有机肥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有效促进甘薯藤蔓生长及块根的膨大,其中产量以上蚕力有机肥(T4)最高,较对照增加了19.9%。不同有机肥对甘薯营养品质的影响差异较大,而对干物质的累积不明显。另外,种植甘薯显著降低了土壤的养分含量,而施用不同有机肥可以补充甘薯对养分的部分需求,但对土壤pH的影响不明显。施肥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含量。同时显著增加了土壤脲酶(URE)、酸性磷酸酶(ACP)、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和纤维二糖酶(CBH)活性,明显降低了硝酸还原酶(NR)和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而对其他酶活性影响有升有降。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肥中不同成分对甘薯块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差异较大,肥料的pH及有机质投入量主要影响块根的品质,而纯氮投入量则与块根产量和品质均密切相关。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受有机肥的pH、有机质及纯氮投入量的影响,而与纯磷和纯钾的投入量相关性较小;同时,有机肥与土壤MBC、土壤URE、ACP、NR、PPO和LAP的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贵州省马铃薯疮痂病抗性品种,从黄平和长顺地区采集马铃薯疮痂病病薯,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2株疮痂病原菌HP 2-1菌株和GS 8-4菌株,采用小薯片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用于侵染龙薯4号、大西洋、青薯9号和黔芋8号等23个马铃薯品种(系),并分析其发病率。结果表明,对HP 2-1菌株最敏感的品种是延薯4号、09306-82、春薯6号、丽薯6号、费乌瑞它、大西洋和Q 8,发病率均为100%,侵染后小薯片严重变黑坏死,抗HP 2-1菌株的品种是12-1、青薯9号和黔芋8号,发病率分别为57.14%、61.90%和66.67%。对GS 8-4菌株最敏感的品种是东农310、春薯6号和丽薯6号,发病率均为100%,抗GS 8-4菌株的品种为09306-82、费乌瑞它和闽薯1号,发病率分别为38.10%、42.86%和47.62%。  相似文献   
6.
氮钾运筹对高寒地区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田间试验探讨氮钾配施对高寒马铃薯产量、养分吸收动态及利用的影响,为贵州高寒马铃薯高产的科学推荐施肥提供理论基础。2018年在贵州省毕节市开展田间试验,控制磷肥的施用量一致,设置不同的氮钾运筹,研究不同氮钾运筹下马铃薯的产量、经济效益、养分吸收动态及利用。不同养分处理马铃薯产量不同,T8处理(N3P2K_2,N∶P2O5∶K_2O=270∶150∶240 kg/hm~2)马铃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分别为30 145 kg/hm~2、33 159.5元/hm~2和29 823.5元/hm~2,高于其他处理1 294~12 967 kg/hm~2、1 423.3~14 263.2元/hm~2和2 068.3~10 927.2元/hm~2;不同处理马铃薯薯块生物量随生育期呈持续增加的趋势,T8处理为最大,总生物量与地上部生物量相似,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淀粉积累期达到最大值,T8处理总生物量为6 619 kg/hm~2,高于其他处理;相同处理不同部位马铃薯养分累积量变化不同,相同部位不同处理的马铃薯养分累积量变化相似,相同部位的马铃薯氮素和钾素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似,其中地上部氮素和钾素累积量呈现先升高后缓慢降低趋势,薯块氮素和钾素累积量随生育期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马铃薯氮素和钾素累积总量与地上部养分累积量相似,呈现先升高后缓慢降低趋势;不同处理的氮钾养分利用效率不同,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以T4处理(N_1P_2K_2,N∶P_2O_5∶K_2O=90∶150∶240kg/hm~2)和T8处理(N_3P_2K_2,N∶P_2O_5∶K_2O=270∶150∶240 kg/hm~2)最大,钾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以T5处理(N_2P_2K_1,N∶P_2O_5∶K_2O=180∶150∶120 kg/hm~2)和T7处理(N_2P_2K_3,N∶P_2O_5∶K_2O=180∶150∶360 kg/hm~2)最大。综合产量、经济效益及养分吸收,T8处理(N_3P_2K_2,N∶P_2O_5∶K_2O=270∶150∶240 kg/hm~2)可作为基于本试验条件下较适宜的氮钾运筹,在实际生产中应注重氮钾合理运筹,促进高寒地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甘薯育种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为甘薯亲本材料的保存和利用、甘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61个SSR分子标记、13个农艺性状和6个品质性状,对82份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甘薯育种亲本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NTSYS-pc 2.10数据处理软件,分别根据SSR分子标记数据、品质性状、农艺性状计算82份亲本材料的Nei72遗传距离矩阵。利用Mega 6.06数据处理软件,计算82份材料基于SSR分子标记、品质性状、农艺性状的平均遗传距离。利用NTSYS-pc 2.10软件,对供试材料基于SSR标记、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遗传距离矩阵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遗传距离矩阵,利用Mega6.06软件分别,对82份亲本材料进行基于品质性状的类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聚类分析、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聚类分析和基于农艺性状的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根据SSR分子标记数据,利用STRUCTURE 2.4对82份供试材料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61对SSR引物共检测出405条多态性谱带,其中,每对引物获得1-17条多态性谱带,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出6.64条多态性谱带。82份亲本材料基于SSR分子标记、品质性状、农艺性状的Nei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3499、0.2210和0.0270。基于SSR分子标记的邻接法(NJ)聚类分析将82份材料聚为7个类群。基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的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均可将82份材料划分为一个较大的类群和三个较小的类群,但基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差异较大。基于SSR分子标记、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均能将供试材料中来自不同地区的材料聚为同一类群,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供试材料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遗传距离矩阵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基于SSR标记、品质和农艺性状的遗传距离矩阵间的相关性很小(r=0.0158),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呈负相关(r=-0.0411)。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当K等于3时,ΔK说明82份材料可以划分为3个亚群。取得最大值,值其中53份(64.63%)供试材料的Q值大于或等于0.6,分属于3个亚群。29份材料(35.37%)划分为混合亚群。群体结构分析的亚群划分结果与SSR聚类分析结果有一定相似性。【结论】供试亲本材料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品质性状有一定差异,农艺性状差异较小。单独利用某一种标记或性状对亲本材料进行衡量都不全面,建议结合分子标记和多种表型性状,进行深入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掌握贵州黔中烟区烟草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及应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控烟草斜纹夜蛾,采用昆虫性诱电子测报系统,于2015年和2016年对安顺市平坝天龙镇烟区进行斜纹夜蛾发生数量的动态监测;采用自制的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器,于2016年在紫云县白石岩镇烟田及平坝区天龙镇烟田进行诱捕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黔中地区斜纹夜蛾全年发生5代,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第1代,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为第2代(发生数量最高),8月中上旬至9月底为第3代,10月底为第4代,11月底为第5代,之后烟草斜纹夜蛾迁出或进入越冬状态。烟草斜纹夜蛾成虫发生高峰期白天几乎不活动,17:30-22:00为斜纹夜蛾第1个交配期,交配高峰期在22:00左右;1:00-5:00为斜纹夜蛾的第2个交配期,高峰期为2:30左右。斜纹夜蛾诱捕数量呈明显层带分布,诱捕数量外圈明显高于中圈,中圈明显高于内圈;试验地外围及风口位置的斜纹夜蛾诱捕数量比低洼地及内部平地高。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甘薯资源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以收集保存的31份甘薯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采用SSR标记分析不同材料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基于筛选获得的多态性较好的21对SSR标记,共检测到405个多态性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等位位点数为19.3个。31份甘薯材料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282 9~0.975 8之间,平均值为0.430 419,说明遗传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638时,可将31份甘薯品种(系)分为四个类群。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晚疫病是贵州马铃薯产区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是影响贵州马铃薯产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利用预警系统对晚疫病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适时防控是保障马铃薯良性发展的技术关键,应用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模型,对威宁县麻乍镇马铃薯基地晚疫病发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经连续3年(2013~2015年)的应用,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在侵染曲线达到第3代首次侵染积4~6分时开始药剂防控,可提前中心病株出现3~7天,可用于指导田间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