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36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望成  周巨根 《茶叶》2004,30(3):177-178
卢仝《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一诗,常被称作“七碗茶”诗或“茶歌”。《全唐诗》中收集卢仝诗歌共八十余首,但以茶为题则仅此一首。这一首茶诗是唐诗大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卢仝(775~835年)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初“四杰”诗人卢照邻嫡系子孙。幼年就读于武山南麓的石榴寺,聪慧好学,博览群书。成年后,离家出游,曾隐居洛阳、嵩山和扬州等地,生活清贫,喜好饮茶。他一生善交朋友,与文学家韩愈、诗人张籍、贾岛和孟郊多有来往。  相似文献   
2.
鲍美怡  周巨根 《茶叶》2005,31(3):196-198
本文旨在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角发出发,通过对茶之美形、美味、美韵的考据和体悟,经过由“以我观物”到“以物观物”,再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的逐步提高,全方位剖析茶中所蕴含的审美哲学及茶所给人们带米的审美体验,从而弘扬茶文化之精髓,倡导健康淳美的饮茶观念。  相似文献   
3.
周巨根  刘祖生 《茶叶》1989,(3):9-11
本文取15个茶树基因型(品种与杂交后代单株)为样本,用生物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专题讨论茸毛密度的简易观察法(X)与精确测量法(Y)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的相关性极显著.r=0.9376~(**)(a_0.01=0.611);并建立回归方程: =-25.2333+4.2976x,经方差分析与 F 检验表明该回归方程的线性回归关系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一、机械采茶的优越性乌龙茶鲜叶采摘要求新梢形成驻芽,采摘驻芽开面的二三叶。此时叶茎已经有一定的木质化,人工采摘多用刀割、剪刀剪,致使采摘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茶树芽叶茸毛位于叶背,系从表皮细胞突起的绢丝状单细胞,呈细长圆锥形,与茶叶品质有密切相关。我国已有过一些报导,如台湾大学吴振铎在60年代就系统地研究了茶树新梢茸毛的分布与密度,及其与品种、  相似文献   
6.
日本茶叶新产品——糊状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世界上主要茶叶生产国之一,茶叶单产居世界前列,茶叶的消费也相当可观。但是近年来,日本茶业界敏感地发现,茶的消费有减少的趋势。针对这一发展动向,如何促进茶的消费成为日本茶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们认为要促进茶的消费,除了向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并且安全的茶叶饮料外,还必须开发茶叶新产品。  相似文献   
7.
到目前为止,茶叶的许多化学研究均与红茶多酚类成分的鉴定有关。在许多情况下,离体模拟方法的研究,都是用成对的简单儿茶素来合成这些化合物,并从中进一步了解这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但尚未有人用模拟的方法来探讨有益于红茶品质的一些特殊化学成分的最佳反应条件。 布雷德菲尔德(Bradfield)和彭尼(Pen-ney)首先证实了茶黄素在决定茶叶品质方面的重要性。最近,希尔顿(Hilton)和埃利斯(Ellis)得出茶黄素含量与茶叶拍卖市场茶价呈现高度正相关。因此,有关形成最高含量茶黄素的发酵条件的知识,对茶叶制造业具有很明显的用处,但用浸渍了的整个茶叶嫩梢  相似文献   
8.
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巨根  刘祖生 《茶叶》1992,18(2):17-22
本文重点介绍了80年代至90年代初国内外茶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内容包括:(1)主要产茶国中国、印度、日本、斯里兰卡育成的一批性状独特的茶树良种;(2)种间杂种的利用;(3)育种技术的研究,主要综述早期鉴定技术与育种新技术;(4)茶树遗传习性研究,着重阐述各种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结果。参考国内外文献共65篇。  相似文献   
9.
四、基因型效应表3列出了各杂交组合茸毛性状的基因型效应值。从表3可以看出:①茸毛密度,在5个组中超显性为3个组合(占60%),并且  相似文献   
10.
论茶与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巨根  陈淑霞 《茶叶》2002,28(3):166-167
茶,拥有一个沉淀了五千年的梦,汲露而生,饮泉而化.多少的文人墨客为它沉醉,但能够真正品味其真谛的却是寥寥无几,实在是因为它积淀了太多的内容,使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人们只能怀着一种很难说清的情绪看它美丽地伸展、盘旋、沉淀,美丽得像一个久远的梦.作为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我们当然也不能算是真正懂茶的人,只是以自己的些许感受来谈谈茶与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