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可操作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大理州南涧茶俗的调查研究、搜集整理,全面概述了南涧茶俗的内容、特色、指出发展南涧茶俗,对于繁荣南涧茶文化、振兴南涧茶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从营销基本理论人手,通过对普洱茶营销形式及特点的分析,采用PEST法对产业大环境分析,提出要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应该创新营销,实施绿色营销、学术营销及体验式营销战略。  相似文献   
4.
为降解农药残留微生物菌剂的研究及制备提供参考,采用田间试验研究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不同初始菌液量对烤烟中代森锰锌农药残留及降解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烤烟旺长期喷施代森锰锌农药后再喷施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4种微生物菌液均能有效降解烟叶中代森锰锌农药残留,且喷施的初始菌液量不同其降解效果各异,并均在喷施菌液5d后的降解效果最明显,降解率达90%以上。喷施0.2倍、0.4倍和0.6倍初始菌液量铜绿假单胞菌对代森锰锌农药的降解效果均优于阴沟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并以荧光假单胞菌喷施0.6倍、恶臭假单胞菌喷施0.2倍初始菌液量的降解效果最好,而阴沟肠杆菌喷施0.2倍、0.4倍和0.6倍初始菌液量的降解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5.
云南红茶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云南红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考察。采用SWOT分析法对云南红茶的竞争优势及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云南红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南涧茶马古道的发展历史,明确了南涧县境内的茶马驿道遗址和古代驿站,并概述了云南南涧茶马古道对于传播文化、宗教以及丰富人文精神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冲泡条件对云南普洱熟茶中茶多酚浸出量的影响,以宫廷、一级、三级、五级共4个等级的普洱熟茶为材料,分别检测不同冲泡时间、温度、茶水比及水质条件下茶汤中的茶多酚浸出量.结果表明:茶多酚的浸出量受冲泡水温、时间、茶水比与水质的影响,在95.6℃的沸水、冲泡5 min、3:150(g/mL)的茶水比、自来水水质作用下茶多酚的浸出量最大,且普洱茶的等级越高茶多酚的浸出越多,极显著高于低等级茶的浸出量(P<0.01).试验结果可为确定云南普洱茶冲泡方式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微生物在普洱茶发酵中对联苯菊酯的降解规律,以人工添加180倍液联苯菊酯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材料,分别设置接种黑曲霉、酿酒酵母、产黄青霉以及不接菌的对照进行普洱茶固态发酵,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测定茶叶中联苯菊酯的残留,分析比较微生物在普洱茶固态发酵中对联苯菊酯农药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普洱茶固态发酵中联苯菊酯残留量降低,接种微生物能够有效降低联苯菊酯的含量25%左右(P0.05),其中酿酒酵母发酵对联苯菊酯农药残留的降解效果显著高于黑曲霉、产黄青霉处理(P0.05)。联苯菊酯在黑曲霉、酿酒酵母、产黄青霉以及不接菌固态发酵普洱茶过程中的降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C=C0e~(-kt),降解曲线方程分别为:C=12.889e~(-0.043t),C=13.348e~(-0.057t),C=13.309e~(-0.042t),C=14.458e~(-0.04t)。综上,研究表明,由于优势微生物的作用,晒青毛茶上的联苯菊酯在固态发酵中显著降低,残效期缩短。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南涧彝族罐罐茶茶艺和糊米茶茶艺,概括提炼出南涧民族茶礼,指出南涧民族茶艺和茶礼要突出南涧本土民族——彝族的民族特色,将民族礼仪、民族风俗、民族音乐、民族服饰、民族饮食、茶的保健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奉献出南涧茶艺的精品。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农村公共产品的增加却很少,与农村居民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和城市居民使用的城市公共产品相比距离更大。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的经济学性质,提出了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