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合理安排e型杂交稻播栽期以及防御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通过e型杂交稻的分期播种资料找出对其影响的关键气象要素及阶段,对e型杂交稻新组合不同播种期的主要性状进行分析,并与其对应的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e型杂交早稻对气象条件要求最敏感的时期是始穗前后0~10d,而e型杂交晚稻对气象条件最敏感的时期则是始穗前0~10 d;e型杂交早稻最适播种期为3月下旬,随着播种时间推迟其产量优势呈下降趋势;e型杂交晚稻e优21在赣南作一季稻栽培具有较好的高产潜力,且最适播种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  相似文献   
2.
柑橘果实生长与生态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年、2004年连续2 a在无灌溉条件下的柑橘果实膨大观测资料和当地适时气象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为基础,用降水量、气温、湿润指数和土壤含水率等生态气象因子与柑橘不同品种果实生长期的果径增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柑橘果实生长与降水量、平均气温均为二次曲线关系,与湿润指数则是线性关系;与土壤含水率的关系是指数关系,并且在50 cm内的土层中,以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对果实增长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全南县1959~2007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近48年全南冬季季平均气温、季平均最低气温、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要素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8年全南冬季平均气温、季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均呈明显增温趋势。季平均气温前30年稳定少变,但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增温明显;季平均最低气温则呈稳步增高态势,近48年季平均最低气温每10年约增温0.4℃左右;而冬季平均最高气温基本呈波浪振荡态势,其增温趋势不明显;极端最低气温的年际振幅较大,但总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冬季季平均气温增温的突变点大约出现在1994年;而季平均最低气温增温的突变点比季平均气温早,出现在1986年;极端最低气温增温的突变点出现时间最早,大约从1983年开始极端最低气温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4.
赣州市近15年酸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西省赣州市近15年酸雨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赣州的酸雨污染严重,春季酸雨、强酸雨出现率最高,且近年来酸雨污染呈明显加重的趋势。雨量对酸雨出现率有明显的影响,小雨和中雨时酸雨、强酸雨出现机会最多。酸雨的出现率随雨量的增大而增加,而强酸雨的出现率则随雨量的增大而下降。此外,地面风向对赣州酸雨污染也有明显的影响,形成赣州酸雨的主要风向是偏北风,其次是静风和西南风。  相似文献   
5.
e型杂交早稻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6和2007年连续2年4个e型杂交早稻品种分期播种资料,对单株有效穗、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播始天数等主要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e型杂交早稻随着播种期提早产量呈增加趋势;单株产量不仅与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还与每穗总粒数和株高有显著的正相关;通径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单株有效穗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明显,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明显,株高和穗长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穗长则是通过每穗总粒数来影响产量的。  相似文献   
6.
气候生态环境对赣南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通过对赣南5地点烤烟产量和品质的观测,结合当地实测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因子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低海拔地区高温低湿天气易使烟碱含量升高,香气不足,不易大量种植;由于易受春寒影响,宜实施保护性栽培或选择适宜的移栽期。  相似文献   
7.
利用江西省有完整观测资料的80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算术平均法、线性趋势法和显著性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选取极端最高气温、不同强度高温阈值日数和高温初终日等3个高温特征指标分析江西省近60年极端高温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江西省日最高气温≥35℃的年日数增速显著;日最高气温≥38℃的年日数增速不显著;日最高气温≥40℃的年累积站日在20世纪60—90年代变化不明显,但进入21世纪急剧增多;江西省大部地区3个不同强度高温阈值日数均呈上升趋势;近60年江西省极端最高气温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历史极值大部分地区出现在21世纪;高温平均初日明显提前、平均终日明显推后,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对江西省双季早稻和一季稻抽穗扬花、灌浆乳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
近48年赣州市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江西省赣州市17个县气象站1959~2007年的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降水量累积距平、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赣州市近48a来降水量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8a赣州年降水量随时间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但不同时段仍存在阶段性的趋势变化。春季、夏季、冬季和伏秋旱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和汛期降水量则呈减少趋势。通过小波分析发现,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伏秋旱期降水量的第一、二主周期一致,均分别为15a和18a。从不同时间尺度周期演变特征来看,小尺度降水量变化的振幅比大尺度降水量明显,周期也明显缩短。在30a的时间尺度上年降水量变化存在明显的10a左右的周期性;在15a的时间尺度上年降水量和伏秋旱期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周期为7~8a和13~15a,而汛期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周期为6~8a和10~11a。在小尺度上降水量周期震荡明显加剧,且没有一个稳定周期,降水量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容易出现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9.
赣南脐橙气候品质认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根据脐橙品质形成的要求,设计确定赣南脐橙气候品质认证指标。利用2008—2009年赣南脐橙主产区纽贺尔脐橙的品质检测资料与对应气象站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相关普查。结果表明:6—11月气温日较差和10—11月总日照时数对赣南脐橙可溶性固形物影响最大,10—11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赣南脐橙总酸含量影响最明显。根据气象因子对脐橙品质的影响,建立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和固酸比的脐橙气候品质关系模型。以脐橙气候品质关系模型为基础,结合果园现场取样检测结果,确定赣南脐橙气候品质等级。气象部门作为消费者和脐橙生产者之外的第三方,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可为消费者购买脐橙和提高脐橙附加值和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赣南脐橙气候品质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立赣南脐橙气候品质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为赣南脐橙气候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利用赣南脐橙抽样检测果品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对脐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盛夏到秋初的相对湿度、总降水量与赣南脐橙可溶性固形物呈显著负相关作用,盛夏到秋初的平均气温与脐橙可溶性固形物呈正相关作用,与酸含量呈负相关作用,脐橙成熟期气温与可溶性固形物的正相关、与酸含量的负相关、与固酸比的正相关均较显著。因此,构建赣南脐橙综合品质评价指数,以7—10月的总降水量、9—11月的平均气温和10月中旬—11月中旬的平均相对湿度共3个气候统计值为参考因子,建立赣南脐橙气候品质评价的数学模型,以此确定脐橙的气候品质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