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3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田间春播法鉴定小麦新品系冬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定小麦新品系冬春性,为小麦品系选育提供帮助。[方法]通过田间春播法对2015年新选育的21个小麦品系进行冬春性分析。[结果]3个播期相互参考,相互印证,参加鉴定的21个品系,最终判定为1个弱冬性,13个半冬性,4个弱春性,3个春性;冬性类14个,春性类7个,冬性类品系占品系总数的66.7%。[结论]田间春播可以作为小麦冬春性鉴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研究区,选取该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水资源量等16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得到影响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的三大主成分,并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起主导作用的有人均用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单位面积水资源量,累积贡献率达到了94%。2第一主成分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X12和地表水资源量X9等较大正相关,认为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第二主成分与地区生产总值GDP X1和人均GDP X4等具有较大正相关,认为第二主成分主要代表该地区经济与人口的发展水平;第三主成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X6和地区人口X2具有较大正相关,可以认为第三主成分主要代表该地区人口的变化情况。因此,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博州水资源规划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东芳  张飞  周梅  李瑞  李晓航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455-5458,5523
随着农业旱灾对农业系统造成的损失日益加剧,增大了对区域资源的压力,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农业干旱风险分析逐渐成为近年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不仅是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农业干旱风险区划和灾前损失预评估的理论基础。目前,针对农业干旱风险的研究大多是通过模拟特定干旱指标与作物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对作物因旱损失进行微观风险评价,因此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分别对农业干旱、农业干旱风险的定义,以及对基于降水指数的农业干旱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筋小麦的最优施肥方式。[方法]以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其群体动态、株高、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新麦26的冬前群体、最高群体及成穗数均呈增多趋势,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籽粒产量和穗粒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增施有机肥对增加新麦26的产量有利。结合秸秆还田,采用平衡施肥方式(N 247.5 kg/hm2、P2O5105 kg/hm2、K2O 247.5 kg/hm2)并增施有机肥(精制鸡粪1 500 kg/hm2),既能提高新麦26的产量,又有利于土壤培肥,是最优施肥方式。[结论]该研究可为强筋小麦品种的推广和优化施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更全面地了解新品种综合表现,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河南省丰优小麦联合体两年11个新品种的主要性状。结果表明,两年关联度均较高的小麦新品种有濮麦1128、新麦51、漯麦163。2016年7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穗数、容重、穗粒数、基本苗、株高、全生育期,2017年依次为穗数、容重、穗粒数、株高、千粒重、基本苗、全生育期。  相似文献   
6.
筛选出冬小麦较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以适应冬前积温不断增加的环境变化,以新麦29作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7年度在河南省辉县市开展播期(10月12日、18日和19日)和播量(基本苗210万、300万和39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索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对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播期之间的平均容重是以10月12日显著低于其他两个播期,而随着播量不断增加其平均容重亦随之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相同播期不同播量处理对农艺性状结实小穗数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不孕小穗数则无明显变化规律。播期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播量对产量及穗数、穗粒数2个构成因素的影响均呈现出差异水平显著。不同播期和播量互作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两者均呈现出差异性显著。与播量相比较而言,播期对新麦29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播期的不断推迟,新麦29的产量不断下降且10月12日的产量显著高于10月24日的。播量210万/ha与播量390万/ha 之间的平均产量显著差异,但都与播量300万/ha相比差异都不显著。依据不同播期和播量组合的产量分析,最佳播期是10月12日,基本苗300万/ha为较适宜的播量;新麦29的产量潜力在播期10月12日至18日是较为适宜范围,与其对应的适宜播量为基本苗300万~390万/ha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以1990-2013年间4期Landsat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分析了精河县近23年土地利用与覆被的变化过程及其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3年精河县土地利用类型中水体面积变化不大,耕地、干涸湖床的规模朝扩大的方向发展,耕地的面积则由1990年的2.15×104 hm2增加到2013年的8.84×104 hm2,其中有1.83×104 hm2的林草地转入,占转入量的20.78%,干涸湖床则有42.67%的盐碱地和13.38%的其他地类转入。2通过分析精河县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发现,1990-2013年精河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较大,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在1990-1998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0.501 6上升到1998年的0.545 7;而在1998-2013年精河县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却呈现下降趋势,由1998年的0.545 7上升到2013年的0.502 7。通过土地利用转换和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的响应分析发现,林草地、水体、耕地面积的变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所以退耕还林还草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是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为精河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对精河县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氮肥追施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面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给强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中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依据,以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26’为材料,在施氮量为240 kg/hm2的前提下,研究了分别在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4个时期追施氮肥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面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一致的基础上,从起身期到开花期随着氮肥追施时期的推迟,‘新麦26’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孕穗期追施氮肥小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穗数最多,穗粒数仅次于拔节期追施氮肥,千粒重最高。拔节追施氮处理面团稳定时间最长,粉质评价值最高,籽粒产量次于孕穗氮处理。开花氮处理籽粒产量和粉质评价值最低。‘新麦26’面团吸水率、稳定时间在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小。建议在生产中将强筋小麦的氮肥追施时期安排在孕穗开始时,既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又能保证面粉品质。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农业集约化发达地区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压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分析了当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形势,提出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新麦28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豫北地区采用裂区试验研究播期和播量对新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小麦新品种新麦28的配套栽培技术.[结果]播期及其与播量的互作对新麦28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播期对新麦28农艺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推迟播期后,新麦28的成穗数和产量均有所降低,而播量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结论]10月12日播种新麦28的最佳播量为150 kg/hm2,晚播(10月19日)的最佳播量为187.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