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农业科学   3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根据《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的指导原则,对药用植物广豆根种子生产的环境条件、种植方法、田间管理、采收加工、贮藏、包装及运输进行了研究和规定,制定了药用植物广豆根种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这对于保证药用植物广豆根优良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提供足够人工栽培种源,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环江、罗城境内九万大山的野生鸡爪黄连资源进行调查,同时对野生鸡爪黄连资源开发做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由于滥采滥挖,野生鸡爪黄连资源日益枯竭,亟待保护。在适生地进行林药套种的生态种植,可以达到鸡爪黄连高产优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肿节风炭疽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病害发生后对药材质量的影响,采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致病性,根据菌株的形态特征及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菌鉴定;参照2010年《中国药典》HPLC方法测定肿节风主要活性成分异嗪皮啶的含量。结果表明:肿节风炭疽病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dematium,肿节风为其新记录寄主。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生孢子的适宜温度为24~28℃,pH值为5~9;肿节风炭疽病病情指数达到50~60时植株鲜重显著降低,当病情指数达到60~70时异嗪皮啶含量开始显著下降;表明肿节风炭疽病发生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药材质量下降,田间病害病情指数大于60时,药材不适宜应用。  相似文献   
5.
6.
引进镰刀菌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高抗品种‘中蕉9号’,在广西南宁1—10月不同时段移栽,以‘桂蕉1号’作为对照,并观察其生长特性、产量和果实品质等表现,以期为广西优异抗病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与当地传统品种‘桂蕉1号’相比,‘中蕉9号’在广西种植有较大的产量优势,其平均产量较‘桂蕉1号’高16.2%;2月15日及10月1日移栽期处理产量最高。不同移栽期的‘中蕉9号’生育期较‘桂蕉1号’长140~181 d,且其夏秋季种植较冬春季种植生育期平均延长161 d,主要是由于抽蕾推迟。此外,‘中蕉9号’假茎粗壮,在抽蕾前有较高的叶片光合势和叶面积指数,是其生物量和产量形成的基础。品质方面,1月1日移栽的‘中蕉9号’果实催熟后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较‘桂蕉1号’分别高出29.0%和63.0%,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桂蕉1号’,‘中蕉9号’果实表现出高糖、高酸、低脂的特点。综上,‘中蕉9号’在广西种植有一定产量优势,但生育期较长,抽蕾晚,冬春季2月15日移栽可获得高产的同时缩短生育期,但仍需进一步在病区试验种植观察其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7.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具有景观生态学基础。将景观生态学中的干扰与稳定思想引入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中,以漳州各县(市、区)为参评区域,从干扰度、生产力、稳定度三个方面构建蔓延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20个指标,采用均方差权重赋值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通过弹性检验。说明用景观生态学评价方法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确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多项式回归分析的摩尔多瓦葡萄富硒效应,为开展广西富硒土原位生产富硒葡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摩尔多瓦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元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以石灰石粉(x1)、AM菌剂(x2)、营养调节剂(x3)为因变量,以试验结果中葡萄硒含量为自变量(y),设11个处理(处理1~处理11),经回归分析明确试验因素对葡萄硒含量的影响,优选生产富硒摩尔多瓦葡萄的外源物质施用量.[结果]施用石灰石粉、AM菌剂和营养调节剂各处理(除处理1外)摩尔多瓦葡萄的硒含量比对照(CK)提高1.1~1.8倍,最高增幅达87.2%.多项式回归方程中单因素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当石灰石粉、AM菌剂和营养调节剂施用量分别为2400.00、69.00和39.98 kg/ha时,摩尔多瓦葡萄硒含量最高,为11.56μg/kg;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两两互作对摩尔多瓦葡萄硒含量的影响排序为x1x3>x1x2>x2x3.[结论]摩尔多瓦葡萄分别开沟施用石灰石粉、AM菌剂和营养调节剂2400.00、69.00和39.98 kg/ha,其果实硒含量达富硒水平.因此,施用石灰石粉、AM菌剂和营养调节剂等外源物质可作为生产富硒葡萄的新型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研分析广西百香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百香果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绿色高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对广西百香果主要种植区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2015—2019年),围绕种植面积、主栽品种、种植方式、产量、销售价格、销售模式和产品加工等方面分析阐述广西百香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近年来玉林博白县及北流、贵港、河池、钦州、南宁、柳州、崇左、北海等广西百香果主产区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目前广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百香果产区,全区种植总面积超过2万ha,主栽品种为台农1号,种植模式有平棚式、篱笆式和平棚垂帘式;全区产量约为30万t,其中约80%份额销往鲜食市场,20%用于产品加工,平均售价稳定攀升.此外,广西还在百香果电商销售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电商企业超过300家,平均日接单量超过10万件;各地百香果加工企业也纷纷投产,以百香果为主料或辅料,生产浓缩汁、饮料、冷冻浆、果脯、饲料等,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产业也面临着许多困境,存在品种来源混乱,主栽品种具有不耐高温、易感病等明显缺陷;种植技术落后,病虫害发生严重;种苗繁育随意,健康种苗匮乏;原料长期匮乏,加工产能大量闲置;行业缺少标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科研启动较晚,科研产业对接滞后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应广泛引进百香果优异种质资源,拓宽百香果种质的遗传背景;建立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规范无毒健康种苗生产,建立快速高效的病毒检测技术体系;建立标准化的栽培技术体系,提高生产效率;打造品牌效应,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浅谈几种生物防治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植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化学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方法,但其有易残留、易产生抗药性、易污染环境、成本高等缺点,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主要介绍几种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生物防治技术,以及我国在生物防治病虫草害领域取得的一些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