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
为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剑叶光合、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生育期较短的‘新稻567’、‘新稻568’和‘新科稻31’为试验材料,在直播种植模式下,设置3个施氮水平0、255、300 kg/hm2,分别测定抽穗后剑叶光合速率、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等指标,研究氮肥调控水稻产量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3个品种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高效叶面积率和粒叶比表现为中氮水平较高,高氮水平较低。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同氮肥处理间基本表现为中氮处理高于高氮处理;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在整个灌浆期内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不同氮肥处理间的差异在灌浆盛期至灌浆中后期较大,表现为无氮和中氮处理高于高氮处理,灌浆末期处理间差异较小。产量与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呈正相关关系,与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在灌浆初期呈负相关在灌浆中后期呈正相关关系。适度的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直播水稻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增加剑叶光合速率、强弱势籽粒灌浆速率,从而促进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2.
正新科稻21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水稻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广适等优点,2012年12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14年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为加大该品种的推广力度,特制定了本品种高产优质种植技术规程,供生产上大面积操作使用。为了促进水稻新品种新科稻21的推广应用,提高其产量,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壤环境及稻谷的污染,  相似文献   
3.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剑叶光合速率、产量及品质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明穗型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半直立穗型‘新稻22’和弯曲穗型‘黄金晴’水稻品种为材料,在不同氮肥处理下研究其叶片光合、产量和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下水稻剑叶光合速率随生育进程均呈先降低后升高再下降的变化趋势,灌浆初期,两穗型品种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弯曲穗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半直立穗型穗型,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54.93%、19.37%;最大光合速率表现为半直立穗型高于弯曲穗型,平均高7.46%。半直立穗型产量高于弯曲穗型,且达到最高产量生产力的氮素水平不同,半直立穗型在225 kg/hm2氮素处理达最大,弯曲穗型在262.5 kg/hm2氮素处理达最大。糙米率和精米率,半直立穗型高于弯曲穗型,而同一类型不同氮肥处理间差异较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弯曲穗型显著高于半直立穗型;食味值,弯曲穗型低于半直立穗型。说明弯曲穗型水稻外观和口感均劣于半直立穗型。以上结果综合表明,半直立穗型需氮量低、及产量和品质优于弯曲穗型,半直立穗型可以作为水稻株型育种的主要形态指标,并通过减氮栽培可以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4.
新科稻2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中熟中粳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稳产、抗病等特点,2015年8月通过河南省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从培育壮秧、合理密植、肥料运筹、科学灌水及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沿黄稻区麦茬直播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常规水稻栽培相比,水稻直播栽培有省时省工的优势,高产的重点是把握好一播全苗、杂草防治、肥料运筹、水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从一播全苗、巧除杂草、肥料运筹、科学管水及病虫防治等方面介绍了麦茬直播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新科稻31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科稻31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常规粳稻新品种,具有熟期适宜、产量高、米质好、抗病性强且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宜作机插稻种植。介绍了新科稻31的优良农艺性状、产量表现、抗性、品质,从适时播种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精确施肥、水浆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玉稻518具有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较强,株叶形态结构合理,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籽粒饱满,米质优、成熟落黄好等特点,在沿黄稻区作麦茬稻种植。产量构成要素分析表明: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2.8%和12.7%。千粒重次之,变异系数为7.3%。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y=1.075 9),其次为每穗实粒数(y=1.053 3)和千粒重(y=0.583 7)。玉稻518在配套栽培上应着重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玉稻518是穗粒兼顾型组合,在高产栽培中,必须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以增粒为核心,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