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2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Landsat 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s(LVCF)、MODIS 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s(MVCF)和MODIS Land Cover(MODLC)等遥感产品和森林清查数据(NFI)检测2000-2015年黄土高原森林分布及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黄土高原森林覆盖度升高,基于LVCF和MVCF的全区森林覆盖度均值分别由2000年的7.8%和9.6%增加到2015年的9.7%和13.2%。2)遥感产品估算的森林分布空间格局和面积差异较大,基于LVCF、MVCF和MODLC估算的黄土高原森林面积在2000年分别为726.6×104、604.7×104 hm2和325.1×104 hm2,2015年分别为926.2×104、998.3×104 hm2和400.1×104 hm2。3)遥感产品估算的省级尺度上森林面积与NFI的不一致性因省份和年份而异,LVCF与NFI一致性整体略优于MVCF,MODLC与NFI差异最大且估算的森林面积远低于LVCF、MVCF和NFI。4)遥感产品检测的陕西和山西2省的森林面积增加值与NFI一致性高于宁夏;基于遥感产品估算的宁夏森林面积及增加幅度均远低于NFI。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海湖地区耕地总面积、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和区域差异的分析,探讨了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发现该区耕地面积变化呈现出平稳增加、激增、螺旋式增加和锐减的演变趋势,内部结构先呈现水浇地面积的显著增加,浅山地、脑山地相对减少的趋势,然后有出现水浇地和其它类型的耕地此消彼张变化阶段趋势;而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也呈现出全区增长,区域不同步和全区减少的变化趋势。影响研究区耕地变化的原因,除自然因子外,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农业政策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和趋势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和人口现状与特点,估算了该区及各县现实条件下土地资源极限人口承载量和最大适宜人口承载量、草地和耕地所能承担的人口承载量及其比重,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土地极限人口承载总量为6.96×10~5人,其中耕地为4.84×10~5人,草地为2.13×10~5人,承载比率分别为69.44%和30.56%;区域土地最大适宜人口承载总量为3.25×10~5人,其中耕地为1.81×10~5人,草地为1.43×10~5人,承载比率分别为55.82%和44.18%.另外,区域各县土地最大适宜人口承载总量和承载量也存在较大差别,且各县的耕地和草地的承载量也存在差异,适宜人口承载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共和>海晏>刚察>天峻.  相似文献   
4.
 以青海湖流域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演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内草地系统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草地系统严重失调,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研究期内,草地总面积面积减少413.9 km2,其动态度为2.16%。2)人类不合理利用和气候环境的变化,青海湖流域草地类型结构向破坏生态平衡的退化性方向演替,草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受损,导致系统功能紊乱,使系统自维持力、生产力和抗干扰力等功能降低,使系统朝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5.
从草地生态质量涵义出发,分析草地生态质量研究的范畴、内容及相应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简要阐述草地生态质量、草地生态环境质量、草地生态健康及草地持续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辣椒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采用SDS法、CTAB法和高盐低pH法对辣椒(CapsicumannuumL.)叶片基因组DNA进行提取;紫外吸收检测法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DNA的纯度进行检测。紫外吸收检测结果表明,SDS法提取的辣椒叶片DNA具有典型的天然DNA分子的标准紫外吸收光谱特点,其A260/A280在1.771~1.912之间。SDS法提取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得到一条迁移率很低的整齐清晰的DNA谱带,所提取DNA的质量和产率均较高,用该法提取的辣椒DNA进行RAPD分析,DNA扩增效果较好,带形清晰、整齐,说明SDS法提取的DNA分子较为完整,能用作PCR模板来开展辣椒分子水平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海晏县耕地变化驱动力模型及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多元统计学与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建立了海晏县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模型,从县域规模水平上对海晏县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海晏县除进入模型的总人口、年末存栏羊数是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决定因子外,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也是该县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最后探讨了该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青海湖流域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演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内草地系统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草地系统严重失调,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研究期内,草地总面积面积减少413.9 km2,其动态度为2.16%。2)人类不合理利用和气候环境的变化,青海湖流域草地类型结构向破坏生态平衡的退化性方向演替,草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受损,导致系统功能紊乱,使系统自维持力、生产力和抗干扰力等功能降低,使系统朝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生态、社会、经济本体层面的统一性和机制层面的错综性, 综合多种方法, 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遵从实践性、综合性等原则, 从生产性、保护性、稳定性、经济活力、社会可接受性、安全性层面对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从土地生产性层面看, 青海湖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处于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且区域间存在空间差异; 从土地保护性层面看, 不同指标反映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阶段存在差异; 从稳定性层面看, 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初级阶段, 且种植业土地稳定性比畜牧业低; 从经济活力层面看, 土地利用经济活力不够, 处于不可持续阶段; 从社会可接受性层面看, 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的起始阶段; 从安全性层面看, 区域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及对策, 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为少数民族地区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提供相关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根据武汉市1966-2015年的气候数据资料及统计年鉴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法、滑动平均法、MK和MTT突变检验法对武汉市50 a气候进行分析,选取5个城市化指标,建立城市化指数模型并与气象要素做相关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50 a的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突变年份分别为1983、1980、1994、1988年。城市化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极端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无明显相关性。城市化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拟合曲线的拟合程度较高,说明城市化发展对年平均气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