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3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医药卫生   27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39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接受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术进行治疗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3%;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术患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结核外科治疗中,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对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神经的减压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重要性。方法对2000年10月~2004年6月共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患者46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38例,异体深冻骨植骨并胸、腰椎前路钛钢板内固定8例。结果经过平均18个月的随访,长达1~1.5年的抗结核治疗,44例患者结核治愈,植骨融合时间平均为5.2个月。术前截瘫、不全瘫或伴有神经症状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内固定松动、异体深冻骨植骨未融合;1例复发,但其异体深冻骨植骨块及内固定位置良好,经继续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结核治愈。结论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钛钢板内固定对胸、腰椎结核疗效肯定,异体深冻骨植骨存在融合慢或不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通过外固定架的牵伸辅助复位,矫正桡骨的短缩、成角移位,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利用外固定架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并进行功能练习。术后定期进行X线和腕关节功能的评价。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5个月。根据Aro功能评价:优9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66%。结论:外固定架能很好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恢复桡尺骨的相对长度和关节面的平整,使腕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因此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睾丸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睾丸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诊治及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27岁,因阴囊内无痛性肿块4个月就诊。体检于左侧阴囊内可扪及囊性肿块,同侧睾丸不能扪及。行左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结果:术中见左侧睾丸旁多发结节状隆起肿块,质偏硬;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细胞呈巢状或梁索状结构并埋没在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具有上皮源性、间质性和神经源性等多向分化的特点。术后已随访3年无瘤生存,预后良好。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有特异的临床病理特征,好发于年轻男性,手术切除肿瘤联合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睾丸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比腹腔型预后相对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分析人源性多肽pCM-19的抗菌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素掺入破损细胞膜的原理,采用流式荧光激活细胞分析(FACScan)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pCM-19对靶菌膜的作用机制。结果:FACS分析法结果显示pCM-19处理后的大肠杆菌PI着染细菌比例明显高于未处理组,并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PI着染BL-21菌比例增大,20min时达最高水平,20min以后反而降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pCM-19处理后的大肠杆菌有明显的表面形态学的改变,如细菌体积缩小、细菌表面出现皱缩、凹陷似有孔洞形成。结论:人源性多肽pCM-19可能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和(或)细胞膜,通过改变其通透性而发挥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超声洁治和局部用甲硝唑治疗轻、中度种植体周围炎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评价用碳纤维工作头的超声洁牙机和25%甲硝唑凝胶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27颗患轻中度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牙随机分为洁牙机治疗组和甲硝唑治疗组,在基线、1、2、6和12周时检查种植体的临床和生物学指标。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使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龋下微生物的酶活性检查等指标改善。治疗期间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碳纤维头超声洁治和局部用25%甲硝唑凝胶是治疗牙种植体周围炎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儿童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药浓度监测对个体化、合理化用药的重要作用。方法 :荧光偏振免疫法 (FPIA)和通过近十年住院病人地高辛用药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三个范围 :低值小于 0 .8μg/ L,中值 0 .8~ 2 .2 μg/ L,高值大于 2 .2μg/ L。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 ,得出有效浓度范围内的病人占 4 0 %左右 ,低值平均约 >5 0 % ,高值平均为 6 .1%。结论 :通过对地高辛用药的监测回顾 ,说明地高辛的药物代谢过程受许多因素如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的影响。所以临床在用药过程中 ,药物浓度的监测对实施个体化、合理化用药 ,减少药物中毒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扭挫伤的新途径。方法采用以芒硝为主的中草药外敷治疗各种扭挫伤114例。结果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百分之百;所有患者经用本法治疗在很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止痛、消肿、功能恢复的作用,克服了以往伤后某些治疗方法所受的时间限制,伤后即刻治疗效果较好。无论是治疗过程中还是愈后的随访观察,均未发现过敏反应,临床全部治愈。结论本疗法安全可靠,简便易行,特别适宜基层医院门诊或诊所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气流喷砂对牙面粗糙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使用气流喷砂技术对牙面粗糙度的影响。方法 光波干涉显微镜观察 2 4颗离体牙在使用气流喷砂后牙面粗糙度的变化 ,并研究磨光糊剂磨光对减轻其粗糙度的作用。结果 气流喷砂和超声洁治一样都会使牙面糊糙度显著增加 (P <0 .0 1 ) ,进一步磨光可使牙面粗糙度显著下降 (P <0 .0 1 )。结论 临床上使用气流喷砂后 ,需进一步磨光来增加牙面光洁度  相似文献   
10.
新一代低频电治疗仪的研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低频电脉冲治疗仪,采用新型单片机、程序控制和OTL功率放大器,产生变化有序的多种治疗脉冲波形模拟针灸治疗。电脉冲刺激器治疗仪可以用作减轻疼痛、放松肌肉、预防和减缓肌肉萎缩、增加局部血液循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