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尖锐湿疣中乳头瘤病毒感染与P53和ki-67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中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与 P5 3和 ki- 6 7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82例尖锐湿疣的 HPV感染、P5 3和 ki- 6 7的表达进行观察。 结果  HPV阳性者 2 4例 (2 9.3% ) ,P5 3阳性表达 2 0例 (2 4 .4 % ) ,ki- 6 7阳性表达 2 1例 (2 5 .6 % )。2 4例 HPV阳性者中 ,P5 3阳性表达 10例 (41.7% ) ,ki- 6 7阳性表达 11例 (45 .8% ) ,经关联分析 ,皮损中 HPV感染与 P5 3(χ2 =4 .2 4 7,P<0 .0 5 )和 ki- 6 7(χ2 =5 .6 8,P<0 .0 5 )阳性表达均有显著关联 ;而 P5 3与 ki- 6 7两者均阳性者仅有 6例 (χ2 =0 .98,P>0 .0 5 ) ,无明显关联。 结论 在尖锐湿疣中 HPV感染伴随 P5 3和 ki- 6 7表达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室管膜下瘤影像学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瘤的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学特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肿瘤位于侧脑室6例,透明隔区2例,主要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大小约1.5~4.0cm。T1WI、T2WI呈等信号3例,5例呈等长T1、等长T2信号,DWI呈略高信号。增强后肿瘤无强化3例,轻度强化5例,其中4例伴有小囊状改变,1例伴有梗阻性脑积水。病理上肿瘤细胞乏血供并富于胶质纤维,兼有室管膜及星形细胞双重特性,同时伴有微囊形成。结论:室管膜下瘤MRI表现较为典型,有利于术前诊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所示双侧海马代谢物改变对于诊断首发抑郁症(DD)的意义。方法对44例首发DD患者(DD组)及20名正常人(对照组)测量双侧海马肌酸(Cr)、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醇(MI)峰下面积,计算NAA/Cr、Cho/Cr及MI/Cr,分析组间各指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以ROC曲线计算相关代谢物改变,作为首发DD临床诊断指标,并基于约登指数得出诊断阈值。结果DD组右侧海马Cho、NAA/Cr、Cho/Cr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右侧海马NAA、Cho、NAA/Cr、Cho/Cr和预测模型诊断DD的敏感度分别为54.54%、50.00%、45.45%、63.63%和77.27%,特异度分别为90.00%、100%、100%、80.00%和80.00%。结论MRS可辅助诊断首发DD;海马区Cho及Cho/Cr下降可能是早期DD标志,Cho、NAA/Cr及Cho/Cr可作为诊断首发DD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小分子HBV基因组缺失突变体的基因结构及特点.方法 采用一步法PCR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全基因组HBV DNA,回收并克隆<1 kh的小分子HBV DNA,测序并以BioEdit及VectorNTI 6.0软件分析基因结构特点.结果 获得基因长度介于174~986 bp之间的64种、共124个小分子HBV缺失突变体DNA,按基因结构特点分为3类,即3种GT-AG剪接变异体、29种"常规"缺失突变体及32种基因组内部含polyA的缺失突变体.所有小分子基因组缺失突变体在HBV各编码区及基因调控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缺失,其中66%(42/64种)保留与HBV复制(包装)相关的所有顺式调控序列,48%(31/64种)保留X编码区.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普遍存在小分子HBV基因组缺失突变体,深入了解这些变异体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探索HBV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0 T MR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仿真内镜(MRVE)在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12月40例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病人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7~86岁,平均(59.6±2.2)岁。所有病人均行3.0 T MR三维高分辨成像,进行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3D-FIESTA-c)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MRA)序列扫描,并进行MRVE重建。采用χ~2检验比较三维高分辨成像及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VE预判断责任血管的阳性率,并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上述2种成像方法对责任血管的检出率。结果术前40例病人采用2种成像方法检查,MR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VE成像对责任血管压迫显示的阳性率(95%,38/40例)高于MR三维高分辨成像(85%,34/40例)(χ~2=1.826,P=0.04)。术中发现40例PTN病人均存在责任血管压迫,其中动脉压迫33例(82.5%)、单纯静脉压迫3例(7.5%)、动静脉混合压迫4例(10.0%)。2种成像方法对动脉压迫的检出率均为100%。MR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VE成像对静脉及动静脉混合压迫的检出率(71.4%,5/7)高于单独MR三维高分辨成像(14.3%,1/7)。结论 MR三维高分辨成像序列联合MRVE技术能有效显示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能够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功能差异。方法B、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分别为pcDNA3.1-XB及pcDNA3.1-XC)及空白载体pcDNA3.1/Hygro(-)以脂质体2000分别转染Chang细胞,转染细胞2d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转染细胞以潮霉素筛选,14d后形成的抗性细胞集落以冷甲醇固定、Gimsa染色并计数;各载体与指示载体pCMVβ共转染细胞,转染2d后裂解细胞并检测胞内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所有数据均以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各载体转染Chang细胞后细胞的凋亡率为pcDNA3.1-XC〉pcDNA3.1-XB〉pcDNA3.1/Hygro(-),形成的抗潮霉素细胞集落数为pcDNA3.1/Hygro(-)〉pcDNA3.1-XB〉pcDNA3.1-XC,细胞内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为pcDNA3.1-XB+pCMVβ〉pcDNA3.1-XC+pCMVβ〉pcDNA3.1/Hygro(-)+pCMVβ。结论B基因型HBx反式激活能力高于C基因型HBx,而抗细胞增殖及致细胞凋亡能力都低于C基因型HBx,HBx这些功能差异可能与R、C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BJ46a对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方法:将BJ46a基因转染B16细胞,建立稳定转染的B16/pcDNA3.1HisC-BJ46a细胞株,通过C57BL/6小鼠实验性肺转移模型,模拟肿瘤细胞降解局部细胞外基质、进而侵袭转移过程,应用光镜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技术观察BJ46a基因转染对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影响.结果:小鼠黑色素瘤内存在血管生成拟态,稳定转染的B16/pcDNA3.1HisC-BJ46a细胞株抑制其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结论:BJ46a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拟态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8.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该文总结了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如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三维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评估急性脑梗死(ACI)缺血性半暗带(IP)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ACI患者的颅脑ASL图像及DWI,根据随访3个月末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好、中等和差组。测量病灶最大层面DWI高信号面积(SDWI)和ASL异常灌注面积(SASL),评估患者是否存在IP;记录梗死病灶(IL)、近病灶边缘脑组织(BNL)及相应对侧区域脑血流量(CBF)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计算患侧/对侧相对值(rCBF和rADC)。比较不同预后组内IL与对侧CBF、ADC值差异及各组间rCBF及rADC差异,分析IL及BNL的rCBF对于ACI预后差的单独诊断效能和联合诊断效能,观察rCBF、rADC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45例ACI中,40例IL区表现为低灌注,将其纳入研究;其中23例存在IP,与不存在IP患者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2,P=0.034)。不同预后组内IL的CBF和ADC值、预后好组及中等组BNL的CBF值均低于对侧(P均<0.05)。预后差组IL的rCBF与预后好组及预后中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预后组间BNL的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0,P=0.05)。IL和BNL的rCBF评估ACI预后差的AUC分别为0.92和0.79,最佳界值分别为0.41和0.93,约登指数分别为0.72和0.57;两者联合AUC为0.94,约登指数为0.79。IL的rCBF与mRS评分呈负相关(r=-0.642,P<0.001)。结论 三维ASL联合DWI可用于评估ACI患者IP及预后,为制定ACI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弓形虫P24基因细胞内定位载体重组质粒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编码弓形虫 RH株 P2 4基因的细胞内定位载体并进行其序列测定。 方法 弓形虫 RH株腹腔接种小鼠 ,收集腹水 ,Trizol试剂盒抽提基因组 RNA;根据基因库 P2 4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 ,采用 RT- PCR法扩增编码P2 4的基因片段 ,经低熔点琼脂糖法回收并纯化 ;将 P2 4基因定向克隆到细胞内定位载体 p CMV/ myc系列 :p CMV/myc/ cyto(胞质定位 )、p CMV/ myc/ nuc(核定位 )、p CMV/ myc/ mito(线粒体定位 )及 p CMV/ myc/ ER(内质网定位 )。转化大肠杆菌 TOP10感受态细胞 ,在氨苄青霉素阳性 L B培养基平板上筛选出阳性克隆。重组子经双酶切 ,PCR鉴定 ,最后对重组子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  RT- PCR方法从弓形虫 RH株扩增 5 72 bp的 P2 4基因片段 ,分别构建重组质粒p CMV/ myc/ cyto- P2 4、p CMV/ myc/ nuc- P2 4、p CMV/ myc/ mito- P2 4和 p CMV/ myc/ ER- P2 4 ,酶切和 PCR鉴定产物大小与预期值相符合 ,序列测定分析进一步表明所克隆的基因为编码 P2 4抗原的基因片段。 结论 成功构建编码弓形虫表面抗原 P2 4基因真核细胞内定位载体重组质粒 p CMV/ myc/ cyto- P2 4、p CMV/ myc/ nuc- P2 4、p CMV/ myc/ mito- P2 4和p CMV/ myc/ ER- P2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