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22岁,因无明显诱因上腹疼痛半个月,加重伴呕吐胃内容物2d,前来我院诊治。2年前曾因“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作“穿孔修补术”,术后不规则服药治疗。体查:神清,检查合作,痛苦面容,上中腹腹中线见一长12cm手术瘢痕,右上腹压痛明显,上腹肌稍紧张,无反跳痛,其余未见异常。胸腹联合X光透视及照片未见异常。常规准备下行上消化道内  相似文献   
2.
急诊胃镜诊治上消化道大出血1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止血治疗效果。方法:对12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行急诊胃镜常规检查后,立即进行胃镜下止血治疗,按不同病因、病变部位,使用喷药、粘膜下注射、套扎、血管栓塞、硬化剂治疗不同止血治疗方法。结果:采用局部喷药45例,粘膜下注射及电灼电凝30例均止血,血管出血行注射止血26例,出血停止,其中2例5~7天后再次临床少量出血,用药物加强治疗后出血停止。食管胃静脉曲张25例行套扎、DTH栓塞及硬化剂治疗,出血停止24例。本组总有效止血率99.2%(125/126)。结论:急诊胃镜是检查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因及止血治疗的重要方法,具有出血灶检出率高,止血治疗快速有效的特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低胆红素血症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门诊慢性乙型肝炎低胆红素血症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苯巴比妥(鲁米那钠)30mg tid;对照组给予易善复456mg tid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6.7%比39.2%,86.3%比30.2%,P<0.1.结论 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低胆红素血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0岁,反复黏液便,间有血丝近10年,加重伴里急后重、脓血便2个月就诊,此前未正规检查治疗。家族中母亲因“结肠息肉病并癌变”于手术后4年死亡。入院后行肠镜检查:见直肠至回盲部全结、直肠遍布直径0.2-4.0cm大小息肉,呈球状、半球状、丘状散在,孤立或堆集相连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等远端结、直肠明显。息肉表面呈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1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门诊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高胆红素血症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苯巴比妥(鲁米耶钠)30mg tid:对照组给予易善复456mg tid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6.7%比39.2%.86.3%比30、2%,P〈0.05。结论 小剂量苯巴比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轻度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内镜靛胭脂-美蓝双重染色法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靛胭脂-美蓝(IC-MB)双重染色法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内镜检查时对病变部位喷洒0.4%IC 30~40 m l及0.5%美蓝MB 20 m l,可疑病灶处活检4~6块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54例患者行IC-MB双重染色后,发现早期胃癌12例,不典型增生19例,慢性炎症17例,胃十二指肠溃疡6例。3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出现分界区27例,其余23例出现分界区3例,染色分界区的早期胃癌、不典型增生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分界区(P<0.05)。结论IC-MB双重染色法可清晰地勾画出病变胃黏膜皱襞的轮廓,显示微小病灶,提高了早期胃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1993年 11月~ 2 0 0 1年 7月 ,本院收治自残性吞服异物致消化道存留 34例 ,经急诊胃镜取异物术 ,外科开腹取异物术 ,内科保守润肠、通便自排异物等方法处理 ,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没有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意外损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4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EMPS)在消化道病变内镜诊断检查中的操作过程,提高EMPS检查的可靠性、准确性、成功率。方法在消化内镜检查过程中发现适用EMPS检查的病变(如息肉、肿瘤、外压病变等隆起病变,以及狭窄、溃疡等病变),使用EMPS经活检通道插入胃肠道内对发现的病变采用直接接触法、浸泡法、外套水囊法进行扫描,记录典型病变图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应用EMPS对消化道病变530例进行检查,成功准确获得典型病变EMPS图像502例,满意成功检出率94.7%,未能成功扫描获得病变图像的病例的影响因素为病变部位特殊,如胃肠镜检查的盲区病变,胃肠蠕动频快,不易扫描抓取图像;以及EMPS未能理想摆放靠近病变处;以及操作EMPS医师的熟练程度。结论 EMPS在消化道病变中检查成功率很高,对诊断、鉴别病变的应用价值很大,通过提高EMPS操作医师的操作技能,检查成功率还会进一步提高,EMPS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5岁。12年前因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9年前因胆总管多发结石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并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6年前开始反复出现腹痛发热,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前后在多家医院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未行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病情虽有缓解,但患者生活质量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联合放大内镜(ME)、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消化道隆起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先应用普通内镜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观察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形态。再应用放大内镜加窄带成像技术方法对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进行病变表层观察、如为胃肠道病变进行黏膜腺管开口形态(Pit)观察分类,再观察表面微血管形态(CP)分型;如为食管病变,可观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之后应用水浸泡法、接触法和体位变换法用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上述检查后发现的隆起病变再进行超声扫描。最后对隆起病变进行选择活检或内镜下切除(摘除)病变,或择期手术切除病变作病理检查。以病理结构作为诊断金标准,将上述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⑴应用上述三种内镜技术联合检查上下消化道206例患者中发现271个隆起病变,有病理结果者250个病变。上消化道隆起病变110例,下消化道隆起病变96例。其中病变位于食管贲门43例,胃47例,十二指肠20例,回肠末段5例,结肠50例,直肠肛管41例。上述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250个病变,总病变诊断准确检出率98.40%(246 /250)。结论 NBI结合放大内镜技术能对消化道隆起病灶表面腺管开口形态(Pit)和微血管形态(CP、IPCL)显示清晰,可判断隆起病变的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再联合微探头超声内镜(MPS)更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与结构,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治疗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价值。 [关键词] 微探头超声内镜 ;放大内镜; 窄带成像技术; 消化道; 隆起性病变; 诊断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