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2.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胰岛素以及胰岛素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NAFLD大鼠模型,设计罗格列酮单独和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LISA方法比较各组大鼠血清和胰腺组织中胰岛素以及胰岛素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清胰岛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P0.01),而IR和IRS-2水平明显下降(P0.01);药物干预组胰岛素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罗格列酮组IR水平较模型组及联合用药组明显上升(P0.05),但其他指标在药物组和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内胰岛素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药物组胰岛素表达强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而IR、IRS-2表达强度则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两药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大鼠血清和胰腺组织内胰岛素I、R和IRS-2含量均发生明显变化,罗格列酮单独或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能明显下调血清及胰腺组织内胰岛素表达,同时不同程度提高血清或胰腺组织内IR和IRS-2含量,但联合用药未显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细胞因子水平与细胞因子受体信号蛋白(STATs)活性间的关系。方法检测慢性乙肝(CHB)、慢性重型肝炎(CSH)、健康携带者(AsC)以及健康者T细胞表达IFN-γ、IL-12、IL-10、IL-4含量及细胞内STAT-1、3、4、5、6活性。结果 CHB、CSH及AsC细胞因子水平普遍上升(P〈0.001或0.01)。IL-10、IL-12受体信号STAT3和STAT4活性与细胞因子水平一致;IFN-γ、IL-4受体信号STAT1、STAT6活性与细胞因子水平不一致,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结论不同临床类型的HBV感染者T细胞表达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普遍增强,细胞内STATs活性与细胞因子含量不完全一致,细胞内STATs活性存在个体差距。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罗格列酮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大鼠胰岛素抵抗状态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建立NAFL大鼠模型。设计正常组、模型组、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应用ELISA、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血清和胰腺内胰岛素水平,同时检测血清各生化指标。结果模型组血清白蛋白、ALT、总胆固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罗格列酮对上述少数生化指标有改善作用,但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血清和胰腺组织内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罗格列酮组血清和胰腺组织内胰岛素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模型组血清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罗格列酮单独或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P0.01)。结论大多数NAFL大鼠肝功能指标出现异常,同时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罗格列酮可以不同程度改善部分生化指标,对其胰岛素抵抗状态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但罗格列酮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没有显著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不同Child-Pugh分级中D-二聚体及总胆汁酸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肝癌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A、B、C三组,分析各组之间D-二聚体及总胆汁酸的变化。结果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A、B、C三组呈逐渐上升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汁酸在A、B、C三组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A组及C组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总胆汁酸可反映早期肝功能损害情况,但随着肝功能损害加重,其数值反而下降,不能反应后期肝功能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鲍丽静  向晓星 《医学综述》2009,15(16):2420-242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脂肪因子,包括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内脏脂肪素等,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形成、炎症改变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机制仍不甚明确,其相互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黏膜肥大细胞(mastcell,MC)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分型的关系。方法对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胃黏膜MC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胃黏膜MC及其脱颗粒细胞进行计数。结果 FD组胃黏膜MC计数及其脱颗粒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FD分型中上腹痛(EPS)及餐后不适(EDS)两组间差异不显著,EPS组VAS疼痛评分与MC计数有相关性(r=0.657,P<0.05)。结论胃黏膜MC可能参与了FD的形成机制,并与腹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苏中地区344例原发性肝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苏中地区原发性肝癌(肝癌)患者的预后田素.方法 对苏中地区344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与疾病预后可能相关的17项临床与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几年前比较,苏中地区肝癌患者的发病年龄、甲胎蛋白阳性率、手术与局部治疗比例等指标均发生较大变化.肿瘤数日、有无癌栓、γ-GT三项指标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苏中地区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正在发生变化,肿瘤数目、有无癌栓、γ-GT可以评估疾病预后.肺癌的治疗方法仍较单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