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目的 综述虫草棒束孢代谢产物的活性成分和药效研究情况。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虫草棒束孢发酵液以及菌丝体能产生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酮醌类物质、多糖、生长素和酶类等,在促进神经元分化、抗菌、降血糖、抗氧化,特别是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应,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116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或髂骨植骨、钛钢板短节段内固定治疗。结果:1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8个月。切口一期愈合107例,形成皮肤窦道延期愈合9例。115例均达到临床治愈,1例半年后因结核性脑膜炎死亡。42例脊柱后凸平均矫正11°。椎间植骨6个月以上均获骨性融合,植骨块无移位和吸收,11例不全截瘫者术后3-12个月完全恢复。结论:短节段脊柱结核一期行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钛钢板短节段内固定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骨性融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4.
日本医蛭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唯一吸食动物血液的水蛭药材品种,具有极强的抗凝血酶活性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现阶段对日本医蛭的研究十分匮乏,不利于日本医蛭资源繁育及开发利用。本研究综合国内外日本医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日本医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更好地保护利用中药材资源提供数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并肋骨植骨融合及经病椎置钉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且符合条件的脊柱结核患者30例,均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并肋骨植骨融合及经病椎置钉内固定术。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4.2±12.4)岁。病变节段为T5~L1(均≤2个节段)。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结核中毒症状的变化;观察患者术前、术后2周和术后2年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的变化情况;观察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国际通用的脊髓神经功能分级Frankel分级,本组患者术前评定为A级3例、B级2例、C级5例、D级12例、E级8例);比较术前、术后2周和术后2年的后凸Cobb角的变化;术后1年时进行X线摄影和CT扫描复查,以判断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120~240min,平均(178.0±33.6)min;术中出血量为300~800ml,平均(507.5±148.9)ml。30例患者随访24~36个月,平均(25.9±6.6)个月,随访期内结核均无复发,切口愈合良好,无窦道及螺钉松动等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脊柱病变区疼痛均消失。末次随访时(术后2年)本组患者平均VAS评分结果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平均为(6.5±1.5)分,末次随访为(1.4±0.5)分,t=15.759,P=0.000];末次随访(术后2年)时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1例,C级1例,D级2例,E级26例;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为(19.1±7.4)°,末次随访平均为(13.6±3.9)°(t=5.003,P=0.000)。患者脊柱椎体病灶均基本愈合,未见骨不连、假关节形成;无内固定螺钉松动及断裂;无植骨条吸收、消失。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并肋骨植骨融合及经病椎置钉前路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是可行的,手术安全可靠,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单间隙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42例单间隙腰椎结核患者。根据后路内固定方案不同(内固定方案综合考虑患者临床情况和患者意愿)分为两组,A组21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B组21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传统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Cobb角、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手术前后及随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 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8~30个月,平均(24.1±4.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ESR、CRP、VAS评分:A组分别为(13.5±5.5)mm/1h、(4.7±2.0)mg/L、(1.9±0.8)分,B组分别为(12.9±4.9)mm/1h、(5.2±3.2)mg/L、(2.2±1.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0.68、-1.02,P值分别为0.747、0.500、0.312);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及后凸Cobb角丢失度数:A组分别为(11.6±6.3)°、(1.7±1.2)°,B组分别为(9.9±5.9)°、(1.4±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0.96、0.94,P值分别为0.343、0.355)。42例患者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术前1例B级患者恢复至D级;术前5例C级患者,4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术前26例D级患者全部恢复至E级。结论 对于单间隙感染的腰椎结核患者,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可以实现单节段病椎内置钉内固定,能够保留邻近正常的椎体,是一种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8.
龟甲胶是我国名贵中药,具有滋阴、养血、止血的功效。目前,国内对龟甲胶的研究十分匮乏,该研究通过查阅近15年有关龟甲胶研究报道,从龟甲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真伪鉴定及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术、后路植骨融合术及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结核性脊柱侧弯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市胸科医院收治的脊柱结核伴单纯侧弯患者36例,均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术、后路植骨融合术及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明确诊断为脊柱结核。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情况以及患者结核中毒症状的变化;观察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比较术前、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的脊柱侧弯Cobb角的变化;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行脊柱X线正侧位摄影复查,判断脊柱侧弯的变化情况,以及有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150~300min,平均(206.33±35.08)min,术中出血量为200~1000ml,平均(525.00±193.31)ml。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4.16±5.82)个月,随访期内切口愈合良好,结核病灶均无复发或窦道形成。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脊柱病变区疼痛均消失;36例患者VAS明显下降:术前平均为(6.13±2.06)分,术后2周为(3.30±1.66)分[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37,P=0.00)]及末次随访为(1.46±0.73)分[末次随访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7,P=0.00)];36例患者脊柱侧弯Cobb角得到明显恢复:术前脊柱侧弯Cobb角平均为(23.03±7.44)°,术后2周为 (7.63±2.83)°(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24,P=0.00);末次随访为(7.73±2.75)°(末次随访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5,P=0.08)。末次随访时脊柱X线摄影显示,脊柱冠状面侧弯无明显丢失,内固定装置无松动、无移位或断裂等内固定失效现象。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结核性脊柱侧弯,疗效确切,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单纯的肘关节结核和腕关节结核在上肢骨关节结核中较常见,发病率分别占上肢关节结核的第一、第二位,病人多为青壮年,病变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肘关节和腕关节同时发生结核感染并有脓肿形成者极少见,我院收治1例两个关节同时发生结核感染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