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医药卫生   2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王××,男性,22岁,于1987年6月,在乘车途中不慎碰伤左眼,随后眼前有云雾遮盖。在某院就诊“左眼视网膜脱离”“左眼玻璃体出血”后来我院就诊,以左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收入院。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肝脾未触及,心电图,胸透,血常规均正常。眼科情况:右眼0.6,矫正1.2,左眼手动,眼压低,外眼正常,玻璃体点状、恕状棕色混浊及陈旧性积血。视盘欠清,视网膜2:00-9:00点灰色隆起,表面血管爬行,下方隆起高。12:00和7:00点2处周边视网膜片状出血,黄斑区约1/3PD半月形裂孔。  相似文献   
2.
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临床分析(附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30例垂体大腺瘤病人用1.0T磁共振定位,Gamma-plan计划系统规划,等剂量曲线45%~60%(平均49.7%),周边剂量12~35Gy(平均22.9Gy),中心剂量24~70Gy(平均45.4Gy).Leksel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治疗。分析治疗后垂体大腺瘤病例,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随访12~60个月,平均28个月,肿瘤完全消失6例(20%),肿瘤缩小19例(63.3%),无变化5例(16.7%);19/20(95.5%)功能性垂体腺瘤内分泌症状改善,临床症状好转,1例过早绝经(年龄36岁);5/10(50%)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体积缩小.症状改善。结论 伽玛刀对于垂体大腺瘤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疗神与腺瘤的举类型、体积、照射剂量、剂量体剂、MRI信号特征密切相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伽玛刀治疗颅底大病灶的效果。方法伽玛刀治疗颅底大病灶36例,随访30例,肿瘤周边剂量11~15Gy(13.7Gy),肿瘤直径为35~52mm(41mm)。结果随访1~9年,肿瘤的生长控制率为83.4%,临床表现改善率为43.4%(13/30),无变化40%(12/30),加重16%(5/30),出现新的颅神经功能障碍13%(4/30),因症状加重接受手术者5例。结论对身体状态难以耐受或拒绝手术的颅底大病灶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颅高压表现,伽玛刀可作为初始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伽玛刀治疗后的肿瘤内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患者伽玛刀治疗后肿瘤内出血的原因。方法:在伽玛刀治疗的345例颅内肿瘤病变患者中,发现3例有肿瘤内出血,分析了他们的临床特点及CT,MRI表现,结果:2例经保守治疗基本痊愈,1例恶化。结论:对于那些曾有过肿瘤卒中史、高血压病史或肿瘤血运丰富的病人行伽玛刀治疗后应警惕发生肿瘤内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CO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 91例COPD患者和 44例非COPD人群GSTM1、GSTT1不同基因型进行检测并根据性别、年龄及吸烟史对其易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之间相比较男性及 >40岁的人群其GSTM10 / 0基因型频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吸烟指数为≥ 3 1PY时 ,COPD组的GSTM10 / 0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根据性别、年龄组及吸烟史分析 ,在两组人群中GSTT10 / 0基因型频率均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P值均 >0 0 5 ) ;两组人群综合基因型频率分析显示 ,在吸烟指数≥ 3 1PY的人群中GSTM10 / 0 -GSTT10 / 0基因型频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GSTM1纯合缺失基因型可能增加了长期大量吸烟人群对COPD的易感性 ,若同时伴有GSTT1的纯合性缺失可进一步增加对COPD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6.
陈文翰  肖芃  马志明 《广东医学》2006,27(4):583-584
目的分析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雾化组与对照组同样采用规则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雾化组加用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后痰涂片阴转率及呼吸道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痰菌疗效近似,分别为92%和88%(P>0.05);雾化组治疗后咳嗽、咯痰、湿音、哮鸣音的消失率(80%,72%,84%,76%)明显高于对照组(40%,35%,44%,36%)(P均<0.01)。结论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初治涂阳肺结核对痰涂阴转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改善呼吸道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例重症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个性化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在全面评估患者的基础上,制定危重护理、个性化康复护理、个性化音乐治疗等康复方案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及肌肉训练。结果经过精心护理、音乐治疗及各项肌力训练7 d后,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由28分降至14分;左侧上肢肌力由Ⅰ级升至Ⅲ级,左侧下肢肌力由Ⅰ级升至Ⅳ级,右侧上、下肢肌力均由Ⅲ级升至Ⅴ级;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从71分降至52分;Fugl-Meyer评定量表评分由38分升至80分;改良Barthel指数由0分升至55分。结论对于重症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增强患者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水平以及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由Mishel设计的住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和由肖水源设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对72例符合耐多药肺结核诊断的患者进行入院后疾病不确定感和社会支持的测量。结果 72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总得分(87.04±12.04)分,其中不明确性(37.58±8.10)分,复杂性(16.13±3.45)分,信息缺乏性(18.14±4.10)分,不可预测性(15.19±3.03)分。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属于中等程度的占86.1%。不明确性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258,P=0.029;r=-0.278,P=0.018;r=-0.335,P=0.004)。信息缺乏则与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r=-0.311,P=0.008;r=-0.262,P=0.026;r=-0.305,P=0.009)。未发现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与社会支持有相关性(P均>0.05)。结论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疾病不确定感,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存在着负相关。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重视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以降低疾病不确定感,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按体积分割分次伽玛刀治疗大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和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分析18例直径大于3 cm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采用体积分割的方式予以2~4次伽玛刀治疗,首次治疗一般选择肿瘤的基底部,边缘剂量为13 Gy,其后每次治疗间隔3~12个月,边缘剂量根据肿瘤的缩小情况以及解剖位置取12~13 Gy,并保证9 Gy的剂量曲线不与视神经和视交叉重合。结果 随访6~51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在第1次伽玛刀治疗后3~6个月就可见病灶明显缩小,5例患者在首次治疗3个月后病灶体积缩小25.3%~46.6%,平均缩小36.7%,13例患者首次治疗6个月后病灶体积缩小25.8%~65.5%,平均缩小47.1%。随着剩余分次伽玛刀治疗的完成,病灶继续缩小。所有患者在伽玛刀治疗后未出现临床症状加重以及新的神经功能受损,其中15例患者在第1次治疗后3~6个月后症状就得到改善,3例患者复查中症状无明显变化,症状改善率为83.3%。结论 采用从基底部开始的体积分割分次伽玛刀治疗大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有效控制肿瘤生长的同时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作为此类病变的主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方法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52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经初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均〈3 h,治疗时以100~150万U尿激酶加入100~200 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 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后3 h内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23例(44.2%),经溶栓治疗后症状未进一步发展的患者25例(48.1%),病情加重的患者4例(7.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误诊。结论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