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66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运用传统护理方法的109例患者为对照组;运用优质护理的157例患者为实验组。分析总结两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与患者满意度。结果本次实验过程中,运用优质护理的实验组护理效果总有效率为98.09%,对照组护理效果总有效率为73.39%,两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实验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9.36%明显好于对照组的6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通常病情较为危急,对护理的要求也较高。传统护理过程往往只单纯注重服药护理、治疗护理等,忽视心理、饮食等其他方面的护理。通过本次实验发现,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可以得到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CHF患者261例,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137例)和依那普利治疗组(124例),其他治疗方案一致.在治疗前和观察期满2年时分别对心功能NYHAⅡ~Ⅲ级患者做踏车负荷试验,记录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运动功率和运动持续时间.结果 2年期间,缬沙坦治疗组和依那普利治疗组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率分别为25.62%和28.35%(P>0.05),病死率分别为8.03%和10.48%(P>0.05);两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最大运动功率和运动持续时间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和依那普利均可显著改善CHF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我院心内科2002年1月~2009年6月74例急性心肌梗死后二次入院情况作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本文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64例,女10例,年龄39~94岁,平均62.8岁.均为初发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均符合WHO关于心肌梗死的标准)后,因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的患者.病史最长20年,最短1个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前有高血压史38例,占51%,有糖尿病病史11例,占15%,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前后严重吸烟者(每日>20支)30例,占41%.  相似文献   
4.
韩远丽 《首都医药》2013,(20):43-44
目的分析静脉不合理给药,为临床合理、安全应用静脉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从药物的浓度、药媒选择、药物配伍、静脉给药的速度、给药间隔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静脉滴注用药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通过药师干预可减少失误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强静脉给药中的用药监护,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与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06例心功能Ⅱ~Ⅳ级(NYHA分级)患者,测定急性期的血浆BNP浓度,同期稳定心功能Ⅰ级者血BNP浓度,观察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及再入院率。结果BNP浓度、NYHA级别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与年龄、性别、不良嗜好、高血压、糖尿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BNP浓度可较好地预测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及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或联合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 3例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 (PCI组 ) ,3 6例AMI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同时行直接PCI治疗 (溶栓 +PCI组 ) ,42例AMI患者行溶栓治疗 (溶栓组 ) ,比较各组住院和随诊期间的情况。结果 PCI组住院天数为 (9.3± 4.1)天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为 (4 5 .1± 4.2 )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2例 ,择期再次PCI 2例。溶栓 +PCI组住院天数为 (9.2± 4.0 )天 ,LVEF为 (4 7.2± 4.1)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1例 ,择期再次PCI 1例。溶栓组住院天数为 (14 .0± 7.3 )天。LVEF为 (4 1.8± 6.4) % ;随诊期间 ,心绞痛发作 15例 ,择期PCI 14例。结论 AMI直接PCI或溶栓 +PCI可降低AMI的住院死亡率 (P <0 .0 1) ,缩短住院天数 (P <0 .0 5 ) ,有效保护心脏功能 (P <0 .0 1)。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为冠心病规范治疗 康复治疗,对照组为冠心病规范治疗。结果:治疗组6个月内猝死率和再入院率,均低于对照组,运动耐量高于对照组。结论:冠心病的康复治疗可以帮助冠心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139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2000年3月~2002年3月住院拟诊为“冠心病”患者139例,其中男114例,女25例,年龄36~72岁,平均58.6岁,除外任何原因的脑梗死、出血性脑血管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与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06例心功能Ⅱ~Ⅳ级(NYHA分级)患者,测定急性期的血浆BNP浓度,同期稳定心功能Ⅰ级者血BNP浓度,观察患者3个月内的病死率及再入院率。结果BNP浓度、NYHA级别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与年龄、性别、不良嗜好、高血压、糖尿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BNP浓度可较好地预测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及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14 7例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同时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根据颈动脉检查的结果分为 6组 ,比较不同组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内膜出现不同程度粗糙增厚粥样硬化改变者 119例 ,其中 75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6 3.0 3% )。而颈动脉检查结果内膜正常的 2 8例患者中 ,只有 10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 (35 .71% )。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的病理改变与冠状动脉内膜病变正相关 ,可以作为基层医院评测冠心病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