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12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扁平疣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不十分确切,尤其是面部扁平疣。2002年10月-2004年6月,笔者采用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商品名:迪苏,0.5mg/支,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面部热喷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商品名:达芙文,法国高德美制药公司生产)治疗面部扁平疣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在鼠中检测到埃立克体及无形体DNA片段并测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鼠中自然感染埃立克体及无形体的状况。方法:用巢式PCR扩增鼠中埃立克体属及嗜粒细胞无形体属16S rDNA的5′末端片段,对阳性产物克隆后测序。结果: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捕到鼠128只。在黄毛鼠中检到阳性4份,阳性率为3.125%,并对其进行克隆后测序。与Genbank上比对分析,三份与牛埃立克体相同基因区最为接近,属无形体科,无形体属。一份与反刍动物埃立克体相同基因区最为接近,属无形体科,埃立克体属。均为国内首次报道。结论:初步认为浙江省存在埃立克体及无形体病原。黄毛鼠可能为埃立克体及无形体宿主,尚需进一步调查。  相似文献   
3.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后备毒株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阳性鼠肺中分离汉坦病毒(HV),并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型别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HFRS疫苗后备毒种库的建立打下基础。方法疫区阳性鼠肺研磨液接种长爪沙鼠分离病毒,并将分离到的HV经乳沙鼠脑内连续传代,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毒株的型别,研究传代后毒株的繁殖特性、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结果从疫区32份阳性鼠肺中分离到9株HV,经单克隆直接荧光血清检查6株为汉滩病毒株,3株为汉城病毒株,经乳沙鼠脑内连续传代,其中4株毒株的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较高,汉滩和汉城毒株的病毒和抗原滴度最高分别达106.50、106.00和1∶5120、1∶5120。结论4株毒株的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均较高,可作为HFRS疫苗后备毒种的筛选毒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了解浙闽地区人群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的基因型,并分析其基因变异。 方法从浙闽地区5例散发恙虫病发热期患者血中分离病原体并进行细胞培养;提取感染细胞DNA,巢式PCR扩增完整恙虫病东方体56-kD型特异性抗原(TSA)基因和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SL)并测序;采用MEGA 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病原学确认5例恙虫病患者,并分离到恙虫病东方体菌株。序列比对表明,5菌株中有2株的56-kD TSA基因和groESL基因100%一致,另2菌株的此二个基因序列一致性亦为100%,分别将两组菌暂时命名为浙江-1型和浙江-2型。56-kDa TSA基因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浙江-1型和浙江-2型分别与台湾-A基因型和Gilliam-C基因型亲缘较近(98.45%和98.50%),但有明显变异;另1株菌Wuj/2014与台湾-A基因型高度相似(99.94%)。56-kDa TSA基因各基因型支系的时间树分析表明,台湾-A基因型、浙江-1型和浙江-2型3支系与祖先的分歧时间相对其他原型株晚,尤其是浙江-2型,说明这些基因型或亚型在恙虫病东方体的进化过程中出现较晚。 结论本研究病例所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不同,可能为未被认识的新的基因亚型,迫切需要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确认,并探讨其基因变异与人恙虫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克隆并表达汉坦病毒(HV)Z10株(HV—Z10)N蛋白(NP)编码基因,建立基于辣根过氧化酶(HRP)标记重组NP(rNP)的rNP—IgM直接捕捉ELISA,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并评价其检测效果。方法PCR扩增HV—Z10株NP编码基因,基因工程方法构建NP编码基因原核表达系统pET28a—Z10N—E.coli BL21DE3。SDS-PAGE了解rNP表达情况,离子交换法和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NP。Western blot检测rNP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性。建立HRP标记rNP—IgM直接捕捉ELISA检测HFRS患者血清样品,并与常规HV—IgM间接捕捉ELISA进行比较。结果pET28a—Z10N—E.coli BL21DE3高效表达rNP。提纯rNPSDS-PAGE显示单一蛋白条带,HV-IgG能有效识别rNP并与之结合。94.73%(90/95)HFRS患者血清样品rNP—IgM直接捕捉ELISA检测结果阳性,HV—IgM间接捕捉ELISA阳性率为92.63%(88/95)。两种IgM捕捉ELISAs检测的HFRS患者血清样品A450值分布及对多份不同稀释度血清检测的A450,均值变化均相似。结论成功构建了HV—Z10株NP编码基因高效原核表达系统。所建立的rNP—IgM直接捕捉ELISA可作为HFRS简便、安全、敏感、特异的血清学诊断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志贺菌是肠杆菌科一种常见的重要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食物传播等途径传染给人而引起细菌性痢疾(菌痢)。是发展中国家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2006年4月本县某镇发生了一起爆发性腹泻事件,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是一起由福氏4C型志贺菌污染水源而引起的菌痢爆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引起浙江省菌痢暴发的宋内志贺菌耐药性及分子分型情况,为流行病学溯源及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77株志贺菌均按GB16002-1995标准进行鉴定分型,并采用Kirby-Bauer法检测其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并采用WHONET5.3软件,对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同时,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通过同源性分析以确定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77株宋内志贺菌对氨苄西林、利福平的耐药率最高,达100.0%,其次是红霉素98.7%;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最敏感,其敏感性高达98.7%。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77株试验菌株共分为3个PFGE基因型,1型16株占20.8%,庆元、苍南菌痢暴发可能源于同一宋内志贺菌克隆系;2型34株占44.2%,常山、龙湾菌痢暴发可能源于同一宋内志贺菌克隆系;3型27株,均分离自江山,占35.0%。结论:宋内志贺菌是2006年引起浙江省菌痢暴发的主要菌型,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基因型间差异较小,抗生素型与基因型间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浙江省痢疾志贺菌福氏4c(F4c)型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耐药谱分析,为了解本地区菌型的变化提供资料.方法 60株F4c型志贺菌均按GB16002-1995标准鉴定分型并采用kirby-Bauer法检测其对1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ulseNet USA的统一方法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并做同源性分析.结果 60株F4c型菌株都存在多重耐药,其中红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最高,达100.0%,其次是奈定酸、氨苄西林、多西环素,耐药率均在96.2%以上;丁胺卡那、庆大霉素最敏感,其敏感率均在86.5%以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60株试验菌株共分为24个型,1型36株占60.0%,且所有的暴发型菌株都为1型,2型2株占3.3%,其余22个型各为1株,各占1.7%.结论 F4c型志贺菌是2004年在浙江首次分离到,PFGE分型1型菌株占60.0%,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容易引起暴发,其余各型均为少见菌型.此次检测发现其多重耐药现象严重,这可能与浙江省F4c型菌痢病人迅速增多和高度散发有关,应引起临床和疾病控制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免疫大鼠的抗体应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实验大鼠进行单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免疫,结果表明免疫大鼠能产生较高的同型和异型中和抗体及IFA抗体应答,因而,大鼠可以作为疫苗效力评价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SAPS冠状病毒基因型及相关特征。方法 对杭州市首例SAPS病人分离的SAPS冠状病毒ZJ01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在GenBank数据库登录。记录号:AY297028,版本号:gi:30910859。整个全基因组由29715bp组成。使用GeaBank数据库中最新登陆的SARS病毒的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突变点分析和多态性分析、特殊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发现在ZJ0l株的9391、17555、21712、22213和27819位点,分别是T、T、G、T和T核苷酸碱基,和CenBank数据库中的其他SARS冠状病毒株比较,除第l、2、4和5突变位点(C:G:C:C/T1 T1 T2 T)之外,发现在21712位点(第3个)A/G突变也参于这一遗传标识。因此我们提出5个突位点将17株病毒分为两种基因型的新概念,即C:G:A:C:C与T:T:G:T:T两型,简称C型和T型。ZJ01病毒株属于T基因型.在中国大陆内地是首次发现和发表。突起蛋白基因片断的进化树分析,广州的GZ01 C基因型株进化距离和其他病毒株相差甚远;比较而言,和C基因型BJ0l、CUHK-Wl病毒株较为接近,其次是T基因型的Fl和F2组。5个突变位点(C:G:A:C:C/T:T:G:T:T)的两个发生在编码突起蛋白(S)的基因中,分别是A/G和C/T突变,由此引起的突起蛋白(S)氨基酸变化是Asp/Gly(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Thr/Ile(苏氨酸/异亮氨酸)。结论 这些基因型特征和变异是否会引起生物学及临床症状的差异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