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发生消化道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住院诊治的IBD患者,对发生消化道狭窄患者的诊治过程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消化道狭窄患者118例(23.14%),其中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IBD类型待定(IBD unclassified,IBDU)的消化道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9.02%、6.67%和34.25%,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程0~10年的消化道狭窄发生率为25.06%,而病程>10年的发生率为14.2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0,P=0.027)。发生消化道狭窄患者中,33.90%(40例)的患者经单纯药物治疗有效;55.93%(66例)的患者予以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46%(12例),10.61%(7例)的患者予以再次手术治疗。27.12%(32例)的患者予以内镜下治疗,内镜治疗有效率为81.25%(26例),18.75%(6例)的患者经内镜治疗无效后行外科手术治疗,内镜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3%(1例)。结论消化道狭窄是IBD的严重并发症之一,CD的消化道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UC。有效的内科药物及营养治疗可降低消化道狭窄发生率、手术率。内镜治疗消化道狭窄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安全性,可有效避免外科手术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背景:上消化道大出血属急危重症,联合多种诊治手段有助于提高救治效果。目的:探讨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在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北京军区总医院经急诊内镜止血失败或止血成功后再次大出血的7例患者并给予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治疗。观察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对明确病因诊断和止血效果的价值。结果:7例患者行急诊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并经镜下止血治疗后仍有严重活动性出血.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治疗。7例患者就诊后行急诊内镜的平均时间为4.4h.选择性动脉造影平均时间为8.4h。4例患者表现为造影剂外溢的出血直接征象.其余3例表现为异常血管分支增粗紊乱的间接征象;给予弹簧圈栓塞或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后均成功止血。结论:急诊内镜联合选择性动脉造影是一种及时、安全、有效的诊治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总结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的筛检策略。方法 对2013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高清晰度胃镜检查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或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469处病灶的胃镜图像进行重新判读,分析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态,病灶是否位于萎缩区域内、是否位于贲门部、形态学类型、有无清晰边界、边界是否规则、病灶颜色等信息,总结早期胃癌和胃HGIN在高清胃镜下的形态学规律。 结果 469处早期胃癌或HGIN中,无HP感染史的病灶占2.1%(10/469),溃疡型病灶占7.7%(36/469)。可疑HP感染的非溃疡型病灶(423处)中,萎缩区域外病灶57处,其中贲门部病灶共28处,白光内镜下呈红色调者占82.1%(23/28);非贲门部病灶共29处,具有清晰边界或白光内镜下呈白色调者占82.8%(24/29);萎缩区域内病灶366处,其中隆起型病灶共73处,具有清晰边界或顶部有不规则凹陷者占95.9%(70/73);平坦/凹陷型病灶共293处,边界不规则或窄带光成像下呈茶褐色调者占90.8%(266/293)。结论 根据胃内有无HP感染、病灶发生的部位和形态学类别的不同,以上内镜下形态特征可以作为高清胃镜下发现早期胃癌和HGIN的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含hMLH1启动子片段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检测其在雌激素诱导下的转录活性。方法:以正常人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hMLH1启动子片段(-1953/+53),插入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将重组质粒转入HEK293细胞,检测在有和无雌激素诱导下萤光素酶的活性变化。结果:酶切和测序结果证实重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Promoter1-luc构建成功。转染pGL3-Promoter1-luc后,雌激素诱导的萤光素酶活性为7.45±0.81,显著高于无水乙醇组的3.28±0.19 (n=3,P<0.001)。结论:hMLH1启动子片段存在与雌激素相关的调控序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OMOM胶囊内镜在无症状人群体检中应用价值.方法 受检者为2005年8月-2010年3月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的无症状体检人群,受检者按就诊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对照组(B组)、自身对照组(C组).A组受检者按一定体位进行胶囊内镜检查,送服胶囊后立即依次平卧位3 min,左侧卧位3 min,右侧卧位3 min,半卧位3min,观察食管黏膜情况,再观察胃依次左侧卧位10 min,平卧位10 min,右侧卧位10 min,站立位10 min,随后可自由活动,直至胶囊内镜排出体外.B组受检者按常规要求进行胶囊内镜检查.C组受检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后即安排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结果 A组和B组胶囊内镜食管运行平均时间和胃排空平均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胶囊内镜排出平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胶囊内镜食管运行平均时间和排出平均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C组胶囊内镜胃排空平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例A组受检者中检出消化道病变者28例,检出率31.11%;160例B组受检者中检出消化道病变者42例,检出率26.25%;110例C组受检者中检出消化道病变者43例,检出率39.09%.A组和B组食管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胶囊内镜在特定体位下可以提高食管及胃病变检出率.胶囊内镜检查可以指导胃镜及结肠镜检查能更有效提高消化道疾病检出率,用于无症状人群体检无疑是一种安全、无创、无痛苦的消化道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英夫利西单抗对炎症性肠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07年1月-2013年1月住院的27例激素抵抗或依赖中-重度IBD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分别在用药后6周、30周、54周进行Mayo或CDAI评分,总结结肠镜下黏膜改变,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英夫利西单抗对CD患者有效率为89.5%,激素抵抗或依赖的UC患者有效率为83.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有效率为84.8%,7例达到黏膜愈合.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输液反应、呼吸道感染、白细胞轻度降低.结论 英夫利西单抗对CD及UC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属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IBD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及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 病例:患者男,46岁,因"腹泻7年余,加重并发现肝肿大3年"于2008年12月24日拟"腹泻原因待查"收治入院。患者2001年8月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7~8次/d,糊状便,每次量不多,有时混有黏液和便中带血,暗红色,间断性腹部隐痛,位置不定,便后疼痛可缓解,于当地县医院行结肠镜检查,提示"溃疡性结肠炎",不规则应用"柳氮磺胺嘧啶、整肠生、思密达"等药物治疗近4年,仍有反复腹泻,时重时轻,有时颜面和前胸部皮肤潮红、背部出现散在的斑丘疹伴皮肤瘙痒,可自行消退。2005年8月在当地县医院超声检查发现肝肿大。近3年消瘦明显,体重下降10 kg。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美克尔憩室(Meckel’s diverticulum,MD)合并区域性回肠炎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科诊断为MD合并区域性回肠炎的3例患者的病例特征,并总结分析相关文献。结果MD合并区域性回肠炎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黑便/便血、腹泻,诊断周期较长,首次诊断易考虑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通常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minosalicylic acid drugs,5-ASA)、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效果不佳。肠镜下多表现为憩室炎或憩室远端的回肠溃疡、糜烂,病理多以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主。小肠镜检查对憩室的检出率高,外科手术治疗后回肠炎症改善明显。相关文献复习提示MD合并区域性回肠炎常难以与CD鉴别,MD距回肠炎的长度为30~340 mm,以累及黏膜层为主,有累及黏膜下层的病例报道。结论MD可伴反复出现的区域性回肠炎,其中少数和CD相关,大部分为非特异性。对于难治性区域性回肠炎,当发现合并憩室炎时,应当考虑复杂性MD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巯基嘌啉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突变情况,了解硫唑嘌啉的不良反应。方法对30例我院住院IBD患者TPMT*3C基因型通过基因PCR扩增、基因测序的方法进行检测,其中10例患者给予硫唑嘌啉1~2 mg/kg.d-1剂量口服。结果 30例患者TPMT*3C基因型均为野生型,未发现基因突变,2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TPMT*3C在IBD中突变率较低;应用硫唑嘌啉需严密观察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