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福建漳州郊区和龙海县共调查了4614人,查见当地有人体寄生虫32种,其中原虫10种,蠕虫17种,医学昆虫5种。查见猫后睾吸虫和异形科吸虫感染者各1例。寄生虫总感染率为77.5%,最多者一例同时感染8种寄生虫,感染1种的占总感染人数的44.3%,同时感染2、3、 4、5、6种的分别占32.8%、15.7%、5.2%、1.8%和O.2%,在经济中、上等的漳州郊区和龙海县寄生虫虫种之多,感染率之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吡喹酮与甲苯达唑药盐治疗福建棘隙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对109例粪检福建棘隙吸虫卵阳性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吡喹酮(A)5mg/kg;(B)2.5mg/kg顿服与甲苯达唑(C)总剂量800mg,80mg/d,连服10d;(D)总剂量400mg,40mg/d,连服10d(药盐)治疗,于治后1wk和4wk复查,以虫卵阴转率和减少率为评价疗效。结果:4wk后上述4组阴转率依次为100%、92.3%、85.2%和71.4%;虫卵减少率为84.8%—100%,A、B组疗效显著优于D组。结论:吡喹酮(2.5—5mg/kg)疗效高,疗程短,服药简便,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甲苯达唑疗效尚可,在伴有肠道线虫感染时可用500mg治疗。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日本棘隙吸虫病的治疗药物与方案,我们对50例粪检阳性病例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观察。50例分层随机抽样分为3组,分别给予吡喹酮20、10、5mg/kg顿服,各15、17和17例,另2mg/kg1例。上述3组治后1月粪检阴转率依次为86.7%(13/15)、94.1%(16/17)和100%(17/17):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mg/kg者治后1月粪检仍阳性,但大便虫卵较治前减少94.4%。结果表明,吡喹酮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药物副作用较轻,疗效较好,给药简便。建议在实际应用中采用5~10mg/kg顿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附件棘隙吸虫与4种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调查福建棘隙吸虫等多种吸虫混合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法或水洗过筛沉淀法粪检 ,对吸虫卵阳性人群和终宿主动物分别作驱虫与解剖观察 ,对鱼类宿主取鱼鳃和鱼肉等组织 ,镜检囊蚴。结果 :查出福建棘隙吸虫 ( Echinochasmus fujianensis)、华支睾吸虫 ( Clonorchissinensis)、日本棘隙吸虫 ( Echinochasmus japonicus)、钩棘单睾吸虫 ( H ap lorchis pumilio)和台湾棘带吸虫 ( Centrocestus taiwanense)等 5种 ;人群感染率为 4 .6% ( 81/ 1774 ) ,有 33.7%感染者同时感染 2种或 3种吸虫 ,第二中间宿主为麦穗鱼等 11种 ,感染率为 4 9.1% ( 169/ 34 4 ) ;不同吸虫囊蚴寄生鱼体部位不同 ;保虫宿主为狗、猫和 2种鼠类等 4种 ;混合感染率为 53.5% ( 2 3/ 4 3)。结论 :当地为兽主人次的鱼源性 5种吸虫混合感染区 ,人体自然感染钩棘单睾吸虫系首次报告。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儿童和青春期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下称慢甲炎 ) 37例。其中 2 4例强甲状腺组织针吸活检确诊 ,13例根据临床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ATA)及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 (AMA)测定为强阳性确诊。此 37例患者测定甲状腺功能正常者 2 7例 ,降低者 10例。 2 4例针吸活检证实的慢甲炎患者中 ATA、AMA阳性 9例 ,阴性 15例。本文初步探讨了ATA、AMA和针吸活检对儿童和青春期慢甲炎的诊断价值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1990年4月,我们在南靖县作“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发现华支睾吸虫和台湾棘带吸虫合并感染一例。患者系男性,41岁,南靖县靖城乡农民。自诉近年腹部和肝区常有不适或阵痛。镜检大便发现华支睾吸虫卵与疑似台湾湾棘带吸虫卵,再用水洗沉淀法,观察虫卵形态。以剂量20mg/kg吡喹酮顿服,  相似文献   
7.
福建棘隙吸虫流行病学调查与感染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福建棘隙吸虫是鱼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原,分布于福建南部地区。调查龙海等5县市,居民平均感染率为3.2%。人群感染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3~15岁年龄组占感染人数的65.8%。调查中还发现人体感染华支睾吸虫、日本棘隙吸虫、抱茎棘隙吸虫、狭睾棘口吸虫和异形吸虫,本吸虫与其它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率占感染数的23.9%。9县市第一中间宿主铜锈环棱螺与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等鱼类平均感染率分别为7.3%与35.1%。首次报告犬、猫、猪、黄毛鼠和褐家鼠为保虫宿主,其中犬的自然感染率为29.2%。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观察了福建棘隙吸虫成虫和生活史各期幼虫,包括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为虫种独立性提供依据。本吸虫囊蚴试验感染犬、豚鼠、鸡等动物均获成功,于感染后11~13d检出虫卵。犬、豚鼠、鸡的成虫回收率分别依次为72.8%、56.7%、27.3%。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小肠上段,对寄主有一定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8.
1989年10月至1990年2月,我们对福建省漳州地区龙海、南靖县和芗城区13个村的居民进行了肠道原虫感染的调查。用试管滤纸培养法检查原虫滋养体与2%碘液直接涂片法查原虫包囊。结果共查6 741人,原虫感染者2 216人,平均感染率为32.87%(8.6%~44.4%)。查出原虫9种为结肠内阿米巴、溶组织内阿米  相似文献   
9.
棘隙吸虫隶属棘口科棘隙属,由食鱼引起的寄生虫病,重度感染者可导致人畜死亡。1987~1988年,我们在龙海县动物体内发现一种棘隙吸虫,认为是尚未被描述过的新种,为进一步确证,通过生活史人工感染实验,结果发现该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铜锈环棱螺。1989年在龙海县开展调查,查出人群感染病例,同时收集感染者虫卵,重复进行了生活史实验研究,结果又相互印证。所获研究资料与近似种作鉴别比较和讨论分析,为确立新虫种的独立性提供科学依据。本新种经我国著名棘口吸虫学  相似文献   
10.
用改良加藤法和试管滤纸培养法,对漳州市郊区蕉园社员进行粪检,共检查2069人,其中钩虫感染者1402例,其感染率为67.8%。人群的钩虫感染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而70岁以上年龄组的感染率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参加劳动多少有关。926例钩虫幼虫培养结果,单纯十二指肠钩虫占67%,美洲钩虫占13%,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占20%。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之比为2.6:1。表明漳州郊区系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的两种钩虫混合感染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