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8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肾周间隙断层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张凡  郭东阳 《西南军医》2004,6(1):39-39
肾筋膜是划分腹膜后间隙的重要结构。Meyers等[1] 首次提出了肾旁前、肾周、肾旁后间隙的腹膜后间隙解剖划分。文献中有关肾筋膜前、后层的纵向延伸和附着比较清楚和一致。一般认为肾筋膜前、后层在肾上腺上方融合后续连于膈下筋膜,肾周间隙的上方是关闭的;肾筋膜前层和后层向下与部分腰肌筋膜结合形成倒置的筋膜锥,筋膜锥尖达髂嵴平面以下,向髂窝开放。肾筋膜前、后层的横向延伸和附着则存在很大分歧和争议。本文通过文献复习,以期进一步了解肾筋膜的横向延伸和附着及其临床意义。杨开清等[2 ] 认为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腹膜与肾前筋膜之…  相似文献   
2.
脂质代谢紊乱与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悦  郭东阳 《西南军医》2004,6(6):39-42
脂质代谢紊乱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 ,它既是许多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本身又参与了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为进一步了解肾脏疾病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及其对肾脏疾病进展的影响机制 ,国内外进行了多项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 ,对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郭东阳  王涛  王英 《四川医学》2001,22(12):1135-1136
我院内科近年收治被群蜂螫伤 11例 ,其中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 9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例 ,男 3例 ,女 6例 ,年龄 9~60岁 ,平均 36.8± 15 .3岁。均有在野外被马蜂群螫伤史。螫伤部位均为头面部、颈部、四肢和躯干暴露部位。皮肤被螫伤 4 3~ 76处 ,平均 5 6± 18处。1.2 临床表现 :局部均出现红肿、疼痛、水泡 ,3例出现坏死、化脓。发热 1例 (体温 38.6℃ ) ,头痛、烦躁不安 3例 ,昏迷 1例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3例 ,呕血或黑便 2例 ,酱油色尿 3例 ,肉眼血尿 2例 ,少尿 8例 ,少尿发生时间 4~ 68小时 ,平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的主要原因,方法 从腹膜透析患者的换液操作,操作环境,器械消毒,窦道口消毒,外接管理换及专人操作等方面判断是否正规,并对正规和非正规操作情况下的腹腔感染率进行统一处理,结果 O型管组和直管组的外源性感染明显多于内源性,两组正规与非正规操作的腹腔感染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先进的管道系统并不能取代严格正规的操作程序,无论用何种外接管系统,非正规操作都是腹膜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剂量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慢性肾病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单盲法分成2组,贝那普利组完成观察35例,对照组完成观察32例,2组患者均给予激素或激素加环磷酰胺,或仅用潘生丁、保肾康等一般治疗。贝那普利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开始以10mg/d,1周后加至20mg/d,2周后加至30~40mg/d,分2次口服,疗程24周。结果贝那普利组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10例,部分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9例,部分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2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治疗前24h尿蛋白定量(2.67±1.32)g,治疗后为(0.67±0.5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24h尿蛋白定量(2.74±1.29)g,治疗后为(0.94±0.73)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那普利组与对照组血压、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贝那普利治疗慢性肾病有降低尿蛋白的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是抢救和治疗各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毒、急性左心衰的重要手段,临床上各种急诊和短时血液透析非常常见。建立良好的临时性血管通路是进行急诊和短时血液透析的关键步骤。我们自  相似文献   
7.
钛轮钉动静脉内瘘长期使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通路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HD)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 (AVF)因其安全、简单及长久性逐渐为病员和医务工作者接受 ,已成为长期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基本模式。如何延长AVF的使用寿命是医患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对我院近 10年来 4 5 8例通过钛轮钉制作的AVF使用情况进行了总结 ,初步探讨了HD患者AVF的长期使用经验。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1 1 对象 全部病例均为确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均需长期透析治疗。其中男性 32 6例 ,女性 132例 ;平均年龄 39 3± 18.1岁。原发病为 :慢性肾炎 376例 ,慢性肾盂肾炎 …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探索临床在该时期的干预治疗措施。方法:分析近3年我科22例行动静脉内瘘术早期失败患者的资料,总结出10个主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及肾性高血压、血压≤110/70mmHg、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红蛋白≥130g/L、高凝或高黏状态、动脉射血压低、静脉回流不良或静脉压高、动脉硬化或动脉壁分层、补漏缝合。将以上10个危险因素进行评分,每个因素评1分,总分1~3分为低危,4~5分为中危,超过6分为术后内瘘闭塞的高危患者。结果:22例中有高血压肾病2例,糖尿病肾病11例,其他病因导致的慢性肾衰9例;术前血压低于110/70mmHg者2例;血红蛋白高于130g/L者2例;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者16例;血液呈高凝状态者3例;术中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分层者12例;静脉回流不良者5例;动脉射血压力不足者3例;吻合口漏血行补漏缝合者4例。手术后血栓形成的时间为30min~19d,平均为术后(5.13±3.02)d。评分结果为低危者8例,中危者11例,高危者3例。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的原因中以糖尿病及其血管病变最为重要,其次是血管外科操作技术问题。术前纠正高凝状态等危险因素,术中提高操作技能,术后给予适当的抗凝治疗可以提高内瘘通畅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观察Epo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丙二醛(MDA)、肌酐(Cr)、尿素氮(BUN)和肾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变化。结果:Epo治疗组血浆MDA、Cr、BUN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显著下降(P〈0.05);肾组织匀浆SOD显著升高、IL-6显著降低(P〈0.05)。结论:Epo可提高SOD,降低IL-6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