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1型B′亚型(HIV-1 B′)慢性感染人群连续两年血浆中和能力的变化,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两年前后127例HIV-1 B′亚型感染者进行CD4和病毒载量(VL)的检测,采用基于TZM-b1细胞的中和实验方法,检测感染者血浆分别针对HIV-1临床分离株1597和实验室适应株SF33两种病毒的中和能力。通过分析中和50%病毒进入细胞的血浆浓度(EC50)与CD4计数和VL的相关性,阐明血浆中和水平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2005年和2007年CD4分别为(454±131)个/μl和(440±182)个/μl(t=1.02,P=0.309),VL(log10)分别为(4.03±0.89)拷贝/ml和(4.21±0.89)拷贝/ml(t=2.72,P=0.008);血浆对1 597株有中和活性的分别有91例(71.65)和75例(66.93%),其EC50分别为(65.15±0.51)和(55.59±0.59)(t=1.16,P=0.248);对SF33株有中和活性的分别有108例(85.04%)和101例(85.04%),其EC50为(205.65±0.52)和(139±0.47)(t=3.57,P〈0.001)。聚类分析显示,EC50与VL的关联性较强,但EC50的变化与VL的变化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SF33∶r=0.07,P=0.41;1597∶r=0.12,P=0.18)。结论从2005年到2007年,慢性HIV-1B′亚型感染者的VL显著升高,尽管对病毒的中和水平降低,但血浆中和水平的降低与VL的升高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1型(HIV-1)感染恒河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s),并在其中传代的可能性。方法用HIV-1感染原代猴PBMC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培养0、2、3、7天时上清液中的HIV-1P24抗原,以观察HIV-1在猴细胞中的复制情况,比较HIV-1分别在人和猴细胞感染的复制动力学。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HIV-1的enV基因,并对其C2-V3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HIV-1毒株SF33、89.6、ⅢB感染猴PBMCs后的第3天,P24抗原达到最高,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24抗原逐渐降低。将SF33、ⅢB、89.6、YNl9四个毒株分别感染猴PBMCs并盲传3代后,P24抗原测定结果均为阴性。提取盲传各代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SF33、ⅢB、YN19、89.6感染猴细胞的第一代和89.6感染猴细胞的第二代,均可以检测到HIV-1前病毒核酸。比较原毒株enV基因C2-V3区的序列发现,传代后的基因序列SF33有5个碱基改变外,其它HIV-1只有0~2个核苷酸改变。与SF33感染猴PBMCs的表现相反,其感染人PBMCs时。HIV-1的复制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应用3个实验株、1个临床分离株HIV-1,虽都能够感染恒河猴外周淋巴细胞,但均难以继代,提示能否用恒河猴作为HIV-1研究的动物模型,尚待进一步的体内外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接受一线抗病毒治疗(ART)时间较长的艾滋病(AIDS)病人,更换二线药物后的治疗效果及相关耐药位点的变化。方法在河南和安徽采用随访观察的方法,比较更换二线药物前和换药10个月左右,AIDS病人病毒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共调查68名AIDS病人,更换抗病毒药物前治疗时间中位数为77个月。病毒载量(VL)≥1000拷贝/mL组,在换药后病毒抑制率为79.1%(34/43),换药前后的耐药率分别为76.7%和9.3%(Pdo.05);CD+T淋巴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86个/μL和320个/μL(P〈0.05)。耐药组换药后的耐药率为11.4%(4/35),换药后病毒抑制率由换药前的5.7%上升到82.9%(P〈0.05);换药前后CD+T淋巴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87个/μL和325个/μL(P〈0.05)。换药前常见的耐药位点包括K103N、Y181C、TAMs、M184V和69位插入复合体,而换药后的蛋白酶抑制剂(PIs)突变位点为M46I。结论对于长期接受一线ART且病毒载量≥l000拷贝/mL或耐药的病人,更换二线药物后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而对于病毒载量〈1000拷贝/mL或非耐药的病人,如何换药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安徽省既往献血的HIV慢性感染人群血浆中和能力及其与CD4、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 从安徽省既往献血的294位HIV慢性感染人群静脉抽血,EDTA抗凝后进行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CD4和病毒载量的检测,采用拥有共享序列的临床分离病毒1597株和实验室株SF33病毒两种病毒分别做血浆的中和试验.用200TCID50病毒感染TZM-bl细胞,通过加入不同稀释度血浆,用Luciferase Assay System检测血浆的中和能力并计算中和50%的病毒进入细胞的血浆浓度(EC50).结果 294位患者血浆针对HIV-1实验株SF33和临床分离株1597的中和能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实验株的中和能力明显高于临床分离株,91%患者血浆对HIV-1实验株SF33具有一定的中和抗体,其中EC50>500的抗体水平较高的血浆占33%,对临床分离株1597的中和抗体阳性率为79%,其中EC50>500的占7%.方差分析显示,血浆中和能力在CIM不同水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94位HIV-1B'亚型感染的血浆病毒载量(1g)平均为4.40(2.60~6.46).方差分析显示,血浆对SF33的中和能力在不同病毒载量水平之间有显著差异,病毒载量不同的各组血浆针对1597病毒的中和能力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s B相关分析,对SF33株的中和水平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对1597株的中和水平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病毒载量1g<4的患者中,10.53%血浆样品的EC50高于500;在病毒载量1g≥5的患者中,6.46%血浆样品的EC50高于500.结论 HIV-1慢性感染人群的血浆对实验株SF33的中和能力随着病毒复制能力的提高而增加,但对临床分离株1597的中和能力未见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人工流产术致宫颈粘连报告赵全璧014030内蒙电管局中心医院各种宫腔操作可致子宫颈内膜及肌层受损发生粘连,人工流产术(以下简称人流术)是最常见的原因,故又称人流术后子宫粘连。1病例介绍【例1】人流术后30天,下腹痛渐加剧伴下坠感,无月经来潮,静脉点滴...  相似文献   
7.
TURNER综合征为较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表现为原发闭经,性腺发育不全,蹼颈,身材矮小,肘外翻等,典型者核型为45X,嵌合型者表现差异明显,现报告一例如下: 患者女17岁,因近3年生长发育停滞,无月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07-2009年统一发放至各省,针对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蛋白酶和反转录酶基因的耐药突变基因型外部质控品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检测技术能力评价。方法对3年共5次由各省提交的,应用实验室自建方法(In house)、Viroseq(雅培公司,Abbott)和TruGene(西门子公司,Siemens)检测系统获得的耐药基因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质控盘由6份血浆(HIV-1B及B/C重组毒株)组成,覆盖病毒的蛋白酶和反转录酶基因区的野生型和耐药突变型。每份序列与共享序列比较,使用扣分制对各实验室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除3家核心实验室外,累计有19个省23家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或医院自愿参加,共提交了95份结果,其中3家实验室使用ViroSeq检测系统;提交了9份结果;1家使用TruGene检测系统;提交了1份结果;其余85份使用in-house检测系统。考核品总的序列阳性率(获得合格序列率)为97.7%,其中的低载量(1 000拷贝/mL)样本均得到阳性结果;根据累计提交的序列结果看,耐药位点判读的完全一致率为78.9%(75/95),序列编辑分析的一致率也有76.8%(73/95)。参加能力验证的省市级实验室由2007年的15家增加到2009年下半年的23家,合格率(001PT)由73.3%上升到(004PT)95.2%,3次以上优秀的实验室有13家。结论目前的检测方法均可成功扩增中国主要亚型流行毒株。所有检测结果在各实验室间的一致性均较高,因此基因型耐药检测技术是可靠的,但各实验室检测能力也存在差异。我国具备耐药基因型检测能力的实验室数量不断增加,检测水平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