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多发性肌炎是特发性炎性肌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临床表现为对称性肌无力,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自身抗体阳性[1]。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可导致肝功能异常,伴随自身抗体阳性。多发性肌炎可导致转氨酶升高,因此易误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同时存在上述两种疾病患者少见。现对1例多发性肌炎患者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6岁,因"乏力3个月"于2017年11月8日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剂量递增方案对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1例因HCV相关终末期肝病行肝移植术后复发丙型肝炎的患者,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小剂量递增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后快速病毒学应答、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 of treatment virological response,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以及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抗病毒治疗开始时间为术后2~59个月,21例中5例(23.8%)为标准治疗,4例(19.1%)为足疗程,12例(57.1%)为不完全治疗。获得ETVR 16例(76.2%),SVR 5例(23.8%)。标准治疗组、足疗程治疗组和不完全治疗组之间相比,ETVR获得率无显著差异,而SVR获得率差异显著(P=0.002)。治疗前病毒载量和抗病毒治疗的剂量和疗程是影响获得SVR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10例须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维持治疗,2例出现排斥反应。结论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耐受性差。抗病毒药物的剂量和疗程是影响获得SVR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肝脏纤维化进展情况及其与肝组织中免疫细胞分布的关系.方法 对2005年4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三○二医院34例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的58次肝脏穿刺(肝穿)组织和15份非移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行Metavir评分,同时对其中15例行2~4次肝穿的39份样本做CD4+、CD8+、CD20+、CD57+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x2检验和方差分析肝纤维化进展情况与病理特点、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分布的关系.结果 34例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肝纤维化发展速度中位数为1/年,其中9例(26.47%)为快进展型,移植术后1年内肝纤维化发展速度>2(Metavir评分),其余25例(73.53%)慢进展型患者肝纤维化发展速度中位数为0.6/年.与非移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学改变相比,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患者肝脏病理改变以汇管区水肿、小叶间胆管损伤、界面炎、小叶内凋亡小体增多为特点,其中界面炎随肝纤维化加重而增多(x2=9.656,P=0.008).肝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表达量随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增多,NK细胞表达量则随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减少.相同纤维化程度的快进展型与慢进展型患者,肝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部分丙型肝炎复发患者肝纤维化发展速度较快.随肝脏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组织中CD4+、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表达增多,NK细胞表达减少.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抗病毒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HCV复发抗病毒治疗疗效。方法我院2005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例肝移植术后HCV复发给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采用小剂量递增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HCV RNA载量、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以及抗病毒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抗病毒开始治疗时间平均为移植后15个月(2-36个月),7例完成了标准抗病毒疗程。12例中,3例获得RVR,9例EVR,8例ETVR,3例SVR。3例获得SVR中,2例HCV RNA基因型为1b,1例2a;2例获得RVR,3例均获得EVR。抗病毒治疗中,5例提前终止治疗,其中1例因粒细胞显著下降、2例因急性排斥反应、1例因严重感染以及1例因过敏反应。结论肝移植术后抗HCV治疗SVR较低,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集落刺激因子有助于患者完成抗病毒疗程。  相似文献   
5.
贺希 《江苏中医药》2015,47(2):21-2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临床难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痛经与不孕。周惠芳教授在继承国医大师夏桂成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传统的中医学理论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她认为本病属肾虚瘀结所致,治疗提倡分期论治,补肾调周;中西结合,博采众长;整体论治,统筹兼顾;情志调节,沟通疏导。验之临床取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与传统中医及现代医学相比有很大优势,是两大医学的延伸和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对疾病的预防、诊治、护理及对中医药的理论研究、方剂运用等方面将中西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贺希  周意 《中医药导报》2010,16(6):31-33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杵状指与中医血瘀证候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0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杵状指分度以及中医血瘀证候积分,运用等级相关性分析,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杵状指与血瘀证候的关系.结果:(1)存在杵状指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瘀证候积分明显高于无杵状指患者(P<0.03).(2)出现重度杵状指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瘀证候积分明显高于轻度杵状指患者(P<0.019).(3)肝炎肝硬化患者杵状指的严重程度与血瘀证候积分呈正相关.结论:杵状指可成为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8.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26岁,因“反复乏力8个月”入院,2014年12月因妊娠查体发现WBC 3×109/L、PLT 50×109/L、Hb 90 g/L,转铁蛋白4.066 g/L,肝功能正常,腹部超声提示肝脾增大,自觉轻度乏力.2015年3月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Alb 32.6 g/L,ALP167 U/L,TG 5.36 mmol/L.4月底骨髓穿刺涂片提示:骨髓增生良好,粒系成熟受阻,巨核细胞增生尚可,产板不良.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肝移植术后3个月余,咳嗽、少痰1周"入院。曾于2017年10月1日因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原发性肝癌"在本院行"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术",术后常规抗排斥、预防乙型肝炎复发等治疗,本院门诊规律随访。2018年1月5日,患者自觉食欲欠佳,食量减少1/3,晨起咯少量白痰。1月9日,复查血常规:WBC 2. 0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3. 00%、RBC 2. 99×10~(12)/L、Hb 86. 00 g/L、PL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了解患者生存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9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肝移植的391例HCC患者。根据肝移植术后HCC是否复发分为HCC复发组(n=78)和无复发组(n=313)。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肝移植术后患者HCC复发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肝移植术后肿瘤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391例HCC肝移植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2年,其中78例(19.95%)患者出现HCC复发。肝移植术后患者肿瘤复发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AFP水平 200 ng/ml[风险比(HR)=2.52,95%可信区间(95%CI):1.58~4.03,P 0.001; HR=2.99,95%CI:1.59~5.62,P 0.001]、肿瘤直径总和(HR=1.20,95%CI:1.12~1.28,P 0.001; HR=1.10,95%CI:1.02~1.17,P=0.002)、血管侵犯(HR=1.15,95%CI:1.04~1.26,P=0.016; HR=1.10,95%CI:1.03~1.18,P=0.004)。HCC肝移植患者术后1、5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8%、84.2%和83.5%; 1、5和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0%、75.1%和75.1%。AFP、大血管侵犯、BMI与肿瘤直径总和联合因素对于HCC复发患者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0.719~0.858)。结论肝移植术前肿瘤生物学特征是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