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5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 2 0 0 0年我院共收治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137例 ,其中 2例合并急性腮腺炎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例 1 患者男 ,2 6岁 ,因车祸致颅脑损伤 ,入院时CT提示左额颞叶脑挫裂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GCS评分 11分。予抗感染、止血、脱水、对症治疗 ,应用西米替丁预防应激性溃疡 ,嘱进流食。因头部症状明显 ,患者拒绝进食进饮 ,于第 4天出现低热 ,T 37 5℃ ,右侧腮腺区肿痛 ,咽部肿痛 ,检查发现右侧腮腺导管口充血水肿 ,有脓性分泌物 ,考虑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继续应用青霉素以及甲硝唑静脉点滴 ,同时保持口腔清洁 ,朵贝氏液漱日 ,…  相似文献   
2.
严重脑胸复合伤治疗中气管切开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随着交通运输业及建筑业的发展 ,严重脑胸复合伤发病率明显增加 ,诊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对我院1990年 1月— 2 0 0 0年 1月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的严重脑胸复合伤患者 43例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 43例 ,男 31例 ,女 12例。年龄 9~ 6 5岁 ,平均 42岁。致伤原因 :车祸伤 2 4例 (5 5 .8% ) ,挤压伤 6例 (14.0 % ) ,坠落伤 13例 (30 .2 % )。颅脑损伤类型 :闭合性损伤 30例 (6 9.8% ) ,开放性损伤 (含内开放性损伤 ) 13例(30 .2 % )。按国际通用GCS昏迷计分为 3~ 8分。颅内血肿37例 ,其中硬膜外血肿…  相似文献   
3.
人脑胶质瘤中CEACAM1和CD105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l(carcinoembryonic antigen-related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CEACAM1)、CD105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62例人脑胶质瘤及15例正常脑组织中CEACAM1、CD105的表达情况,并记录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对脑胶质瘤及正常脑组织中CEACAM1、CD105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①Ⅰ-Ⅳ级胶质瘤组织CEACAM1标记指数分别为(15.78±4.93)%、(19.64±7.31)%、(38.05±8.57)%和(51.07±8.44)%,随病理分级升高逐渐增高(r=0.857,P<0.01),与正常脑组织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正常脑组织CD105蛋白表达阴性,而各级胶质瘤组织均有CD105蛋白阳性表达.高倍视野(×100)下Ⅰ-Ⅳ级胶质瘤组织CD105标染的微血管密度(CD105-MVD)分别为9.97±2.36、13.03±3.16、16.17±3.21和20.13±2.72,随病理分级提高逐渐增高(r=0.780,P<0.01),且不同级别胶质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CEACAM1标记指数与CD105-MVD呈显著正相关(r=0.889,P<0.01). 结论 CEACAM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增加可能引起胶质瘤的发生、发展;CD105标记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对评估胶质瘤恶性程度有重要意义;CEACAM1可能作为一种促血管生长因子而刺激肿瘤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稳定转染HBx基因的HepG2肝癌细胞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①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为细胞模型,通过transwell共培养技术,分别将肝癌细胞HepG2及稳定转染HBx基因肝癌细胞HepG2(HepG2-X)与HUVEC共培养。②分别提取细胞总RNA,通过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有643条基因差异表达明显,其中UBR3、ATXN3等19条基因经HBx干预后表达量明显上升,FOLR1、HSPs、ZNF等624条明显下降。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筛选HBx参与的肝癌血管生成差异表达基因,为肝癌的诊治、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CEACAM1)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及CD105的表达情况,分析CEACAM1和CD105标记的MVD与乙肝相关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81例乙肝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表达阳性率为71.60%(58/81),CD105在本组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81/81),CEACAM1及CD105-MVD分别与肿瘤直径、包膜浸润、门静脉侵袭、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其中CEACAM1阳性组MVD值与阴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88,P=0.001),CEACAM1阴性组MVD值较高。结论:乙肝相关性肝癌中CEACAM1的表达下调可能参与肿瘤微血管生成,提高其侵袭及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EACAM1基因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胶质瘤SHG44细胞增殖、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方法 设计并化学合成针对CEACAM1的3对siRNA,脂质体法瞬时转染SHG44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细胞中CEACAM1、β-catenin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变化.CCK-8法检测转染后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细胞周期的变化.通过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下调CEACAM1对SHG44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三组特异性siRNA转染48 h后,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3个siRNA转染组CEACAM1蛋白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1),以CEACAM1-siRNA3干扰效果最为明显.后续实验表明,与两个对照组相比较,CEACAM1-siRNA组的细胞增殖减慢,β-catenin和Cyclin D1表达水平明显减少(P<0.05).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表明CEACAM1下调后的SHG44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较正常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 CEACAM 1-siRNA能有效抑制人胶质瘤SHG44细胞CEACAM1蛋白的表达,并抑制细胞增殖,降低细胞的体外迁移及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交通及工业的发展,颅脑损伤病例日渐增多,治疗水平也在逐渐提高.我院2000年9月至2003年9月对82例中、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对照治疗及观察,就纳络酮的治疗作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许刚柱  刘凯歌  赵慧  徐锐  徐莉  姚杨  任婷婷 《肝脏》2011,16(5):380-383
目的 研究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1 (CEACAMl)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HBV相关性肝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1例HBV相关性肝癌组织中CEACAM1、VEGF的表达,光镜下计数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81例HBV相关性肝癌组...  相似文献   
9.
徐锐  姚杨  刘凯歌  许刚柱  成碧萍 《山西医学院学报》2011,(11):888-891,941,942
目的检测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和CD105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23例前列腺增生组织、52例前列腺癌组织中AQP1蛋白和CD105的表达情况,并计数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AQP1在前列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71.15%vs 28.85%)。前列腺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20.13±2.84 vs 5.32±1.73,P〈0.01)。AQP1阳性组的MVD明显高于阴性组,两者密切相关。AQP1蛋白表达和MVD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无关,而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系。结论结果提示前列腺癌中存在AQP1的高表达,其与CD105可能在前列腺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结合可能成为前列腺癌病变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骨钻孔T管挂壁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采用颅骨钻孔T管挂壁引流术治疗的5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均顺利清除血肿。术后24~48 h复查头颅CT,同侧硬膜下积液(术中冲洗液)30例,同侧硬膜下少量积气8例,原血肿腔少量血肿残留10例。术后随访3~6个月,原硬膜下积液、积气、残留血肿完全吸收;2例复发,再次手术后好转。所有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消失。结论 颅骨钻孔T管挂壁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效且简单易行,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