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触”)转为窦性心律与否在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预测价值。并探讨相关的复发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分步法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冠状窦消融、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对充分消融后未转为窦性心律者给予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依据消融结果分为A组(转为窦性心律组,n=25)和B组(未转为窦性心律组。n=54),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经过平均(121±4.9)个月的随访。A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20%)低于B组(5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维持转为窦性心律上A组高于B组(P〈0.05)。在预测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因素中,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史长和左心房前后径增大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转为窦性心律与否直接影响术后的成功率。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及心房颤动史长是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节律控制与药物室率控制对心房颤动患者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连续入选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35例(消融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心房颤动类型、基础疾病、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相匹配的药物室率控制加抗凝治疗的患者35例(室率控制组)。结果随访(24±12)个月,消融术后,57%(20/35)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消融组与药物室率控制组比较,其中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率(5.71%vs 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2.86%vs 20.00%),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68.57% vs 31.43%),LAD改变幅度[(-8±8)mm vs(9±12)mm],LVEDd改变幅度[(-5±7)mm vs(0±7) mm],LVEF提高幅度[(21%±12)%vs(1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01)。结论合并心力衰竭的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消融的节律控制优于药物室率控制。  相似文献   
3.
调节性T细胞已成为当今免疫学研究的热点,此类细胞通过细胞接触或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效应性T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而发挥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在保持机体抗病毒免疫和避免自身组织过度病理损伤的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此类细胞的产生、发育、作用机制及其在慢性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经导管消融治疗是目前已知的有效治疗手段,可显著减少室速的发生,已从既往的最后姑息策略稳步发展为更优选的治疗策略。近年来,心内外膜联合消融在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治疗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证实了心室肌"内膜-中层-外膜"三维折返激动模式在部分病例中存在,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外科手术室进行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组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外科手术室接受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以患者年龄、性别、BMI为主要匹配特征,以1∶1配对的方式选取同时期行房颤消融的患者为导管室组做对照。最终149例手术室组及152例导管室组进入随访队列,观察患者房颤消融手术并发症以及1年房颤复发等临床终点。结果 两组间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不存在明显差异,心包积液2.01%(3/149)比1.97%(3/152)(P=0.980);食道损伤0%(0/149)比0.66%(1/152)(P=0.321)。术后1年成功率无差异,生存分析显示95.59%(130/136)比91.72%(122/133)(P=0.172)。多因素Cox回归示手术室不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0.32,P=0.054)。同时手术室组术后发热及住院时间有优势,术后发热2.01%(3/149)比8.55%(13/152)(P=0.011);平均住...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组学是继基因组学之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在研究方法上日见成熟,研究领域也日趋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的常用技术及蛋白质组学在肝脏病研究中的若干进展。  相似文献   
7.
调节性T细胞已成为当今免疫学研究的热点,此类细胞通过细胞接触或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效应性T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而发挥调节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在保持机体抗病毒免疫和避免自身组织过度病理损伤的平衡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就此类细胞的产生、发育、作用机制及其在慢性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术中房性心动过速是否消融终止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持续心房颤动行分步法消融术中转为房性心动过速的患者86例,43例继续消融终止房性心动过速(消融终止组),43例消融不能终止房性心动过速而行电复律(未终止组).随访2年,比较两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结果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55例(63.95%),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31例(36.05%).复发率消融终止组(27.91%)与消融未终止组(44.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左心房前后径窦性心律组[(41.78±7.95)mm]小于复发组[(45.85±8.5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房性心动过速能否消融终止不影响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陈晨  蒋汝红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1):1829-1831
目的 研究NLRP3炎性小体在高血压患者早期心肌功能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纳入118例高血压患者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来台州市立医院进行查体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检测NLRP3、IL-1β及IL-6的表达水平,检测NT-proBNP水平及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心脏彩超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 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LRP3、IL-1β及IL-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T-proBNP水平及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LVE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血压轻度患者IL-1β及IL-6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高血压中度及重度患者IL-1β及IL-6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LRP3表达水平与NT-proBNP水平及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呈正相关,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 结论 NLRP3炎性小体在高血压早期心肌功能损伤的患者体内高度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高血压患者心肌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肥胖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入选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首次行导管消融治疗的肥胖阵发性房颤患者70例(体重指数BMI≥28 kg/m2,肥胖组),同期选择按性别、年龄、房颤病程、基础疾病、CHA2DS2-VASc评分、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匹配的70例正常BMI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8.5≤BMI24 kg/m~2,正常组)。两组均采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式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肥胖组与正常组的复发率,并探讨肥胖对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肥胖组的复发率高于正常组(27.1%vs 12.9%,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高BMI、扩大的左心房内径是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子(P均0.05)。结论肥胖患者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是有效的。肥胖、左心房扩大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