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试验对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依据活动平板试验结果对41例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分组,活动平板试验阳性组19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介入治疗冠脉植入药物洗脱支架,阴性组22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介入治疗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1年介入治疗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结论活动平板试验对于评价临界病变的功能意义及辅助冠脉造影指导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重构患者左室容积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测量左室重构患者左室容积的准确性。方法:对17例健康体检者和15例左室重构患者,应用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仪采集心尖长轴左室全容积图,脱机后应用容积分析软件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同时应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Simpson’s法和M型超声心动图法测量LVEDV。测值分别与多层螺旋CT(MSCT)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组:LVEDV测值:RT3DE法、Simpson’s法及M型法与MSCT之间的相关性r分别为0.938、0.854、0.760(P均〈0.05);左室重构组:LVEDV测值:RT3DE法、Simpson’s法及M型法与MSCT之间的相关性r分别为0.892、0.795、0.716(P均〈0.05)。RT3DE法与MSCT测值差显著小于Simpson’s法及M型法(P〈0.05)与MSCT的测值差.同一观察者及两位观察者间RT3D测量LVEDV的差异无显著性,且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测量左室重构患者的左室容积,其准确性要高于传统超声心动图,可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性,6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后植入双腔起搏器,DDD起搏模式(低限频率设定60次/min,A—V间期200ms)。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一多危险因素疾病,有可以干预的危险因素,已得到认可的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缺血性发作、高胆固醇、高血脂症、吸烟和饮酒.近来得到重视的因素有肥胖、生活习惯、感染、妊娠、避孕药、血液流变学.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气候因素、生活环境、家族史与遗传、地理分布和种族,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液病的作用也引起学术界的注意.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因素在脑卒中事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心理社会因素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相关因素有抑郁、下丘脑-垂体-甲状腺、A型性格、心理应激状况与空气污染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心率振荡(HRT)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ACS组60例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0例,另选同期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24 h动态心电系统获得其室性早搏,分别计算3组振荡初始(TO)和振荡斜率(TS)2个指标。结果 ACS组TO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而TS则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 ACS患者存在异常的HRT现象,猝死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6.
冠状微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CMSA )又称心脏X 综合征 ,其具典型心绞痛而与冠心病有不同病理基础及不同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本文应用L 精氨酸对 2 1例CMSA患者进行治疗 ,并与其一般治疗方法作比较 ,探讨L 精氨酸对CMSA患者运动能力及血浆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院确诊的CMSA住院患者 4 1例 ,其中男 13例 ,女 2 8例 ,年龄 38~ 5 9(平均 5 1)岁。入选病例均符合文献〔1〕 条件。按随机单盲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按随机数字表分组 ) :A组 :2 1例 ,男 8例 ,女 13例 ,年龄 38~ 5 6 (平均 4 9)岁。…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心率振荡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80例CHF患者(CHF组)及80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24h动态心电图测量心率振荡的两个参数:振荡初始(TO) 和振荡斜率(TS),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D),并对CHF组患者TO、TS与LVEF、LVEDD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CHF组TO、LVEDV较对照组高,TS、LVEF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01).CHF组患者TO与LVEF呈负相关(P <0.05),与LVEDV呈正相关(P <0.05),TS与LVEF呈正相关(P <0.05),与LVEDV呈负相关(P <0.05).结论 心率振荡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危险度分层及病死率预测的一项临床新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究对比经食管心电生理检查与心内电生理检查测定房室传导功能的差异。方法:本组临床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在接受射频管道消融(RFCA)治疗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此后的1周内给予患者经食管心电生理检查,分别测定患者心房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结果:经食管心电生理检查与心内电生理检查两种测定方法在结果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食管心电生理检查这种测定方法同样能够准确检查房室传导功能,与心内电生理检查这一测定方式在结果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