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1年,Guglielmi等首先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而后该技术逐渐被更多的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微弹簧圈工艺和栓塞技术的发展,使得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适应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已得到迅速开展。作者对GDC栓塞治疗的21例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单侧、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早期疗效。方法 28例重度自发性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5例,接受单侧脑室外引流结合腰穿置管引流,对照组13例,接受双侧脑室外引流结合腰穿置管引流。对比两组患者脑室积血清除时间,90d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实验组三、四脑室积血清除时间(3.4±1.3)d,对照组三、四脑室积血清除时间(3.1±1.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d后实验组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与对照组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颅内感染1人,对照组颅内感染2人,实验组1人于术后2个月因慢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脑室穿刺外引流联合腰穿置管引流是治疗重度脑室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单侧脑室外引流清除三、四脑室积血速度与双侧脑室外引流相同,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的患者早期的疗效不一定优于单侧脑室外引流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3月本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2例,诊断明确后采用急性手术治疗33例,非手术治疗19例,采用规范化护理,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结果 52例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9,P< 0.05).结论 明确早期诊断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关键,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及时进行手术或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组蛋白乙酰化对人脑胶质瘤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GDNF)的表达调控和具体机制。  方法  取正常人脑组织、低级别胶质瘤脑组织(LG-glioma)、高级别胶质瘤脑组织(HG-glioma)各6例。用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处理人脑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脑组织及细胞中的GDNF mRNA水平,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PCR检测GDNF启动子区转录因子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结合位点的H3K9乙酰化水平,以及转录因子CREB与GDNF启动子区的结合能力,同时检测组蛋白乙酰化酶和脱乙酰化酶抑制剂对转录因子CREB结合能力和GDNF表达的影响。  结果  与正常脑组织和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比较,高级别胶质瘤组织的GDNF mRNA水平高(P < 0.01),GDNF启动子区的H3K9乙酰化水平增加(P < 0.01),且GDNF启动子上CREB结合区的乙酰化水平高于非CREB结合区的乙酰化水平(P < 0.01)。高级别胶质瘤组织中CREB与GDNF启动子区的结合能力高于正常脑组织和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P < 0.05)。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处理U251细胞后,GDNF启动子上CREB结合区的乙酰化水平下降,CREB与GDNF启动子结合活性下调,并下调GDNF mRNA和蛋白水平,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具有相反作用(P < 0.01)。  结论  组蛋白乙酰化通过促进转录因子CREB与GDNF基因启动子区的结合,从而促进胶质瘤中GDNF的高转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立体定向联合尿激酶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后脑出血后患者血肿周围水肿(Perihematomal edema,PHE)程度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张家界医院行立体定向联合尿激酶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的96名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以1∶1的比例对患者进行匹配,匹配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是否破入脑室、ICH评分、GCS评分、基线血肿体积、基线血糖、基线收缩压及基线舒张压。最终将完成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立体定向组)与单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的各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结果两组均无治疗期间死亡病例。水肿延伸距离(Edema extension distance,EED)、血肿体积、血肿及水肿总体积随时间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肿体积及总体积的组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EED在入院时,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3天相似(P 0. 05),治疗后第3天立体定向组EED大于药物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立体定向组血肿体积在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3天及治疗后第7天显著少于药物治疗组(P 0. 01),且立体定向组总体积在第1天及第3天也小于药物治疗组(P 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1月(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与1月m RS评分相似(P 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立体定向微创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虽能明显减轻占位效应,但可能不能改善PHE及近期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抑制患者手术应激反应的有效性和合适的剂量.方法 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2.5 μg/kg芬太尼诱导,术中输注0.03 μg/(kg·min)芬太尼维持;Ⅱ组2 μg/kg瑞芬太尼诱导,术中输注0.2 μg/(kg·min)瑞芬太尼维持;Ⅲ组2 μg/kg瑞芬太尼诱导,术中输注0.4 μg/(kg·min)瑞芬太尼维持;各组其他麻醉诱导均为咪唑安定0.04 mg/kg、丙泊酚1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注入,维持药物均为维库溴铵0.1 mg/kg维持肌松、丙泊酚6 mg/(kg·h)微量泵注入.观察入室时基础值、T1、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糖等变化.结果 Ⅲ组心率较Ⅰ组显著下降(P<0.05);Ⅱ组,Ⅲ组T1平均动脉压较Ⅰ组显著下降(P<0.05);Ⅱ组、Ⅲ组术中、术毕血糖较Ⅰ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 瑞芬太尼较芬太尼能更有效抑制妇科腹腔镜术中应激反应,且能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与异丙酚配伍维持麻醉,0.2 pg/(kg·min)瑞芬太尼可能是更合适的剂量.  相似文献   
7.
屈家虎  胡观成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098-210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影响.[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20万U,每天3次,治疗10 d.分别于入院后d1、d3、d7、d14进行GCS评分,治疗d14时记录应激性溃疡、神经源性肺水肿、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于治疗后6个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7、d14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病情稳定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d14应激性溃疡、神经源性肺水肿、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6个月后的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有效地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并可降低其并发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2018年6月诊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入院时的血钾水平、一般情况、Hunt-hess分级、白细胞计数、PCO2、住院时间等进行有序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血钾水平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并阐述其可能的机制。结果 有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血钾(0~3.5mmol/L)与短期预后不良有关(P<0.05),其中0~2.9mmol/L、2.9~3.1mmol/L、3.5~5.5mmol/L(P均<0.001),趋势P值<0.05;其他危险因素包括Hunt-hess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白细胞计数正常(P<0.05);箱线图显示:随mRS14评分增高,血钾水平呈下降趋势,低血钾组mRS14评分的分布区间偏高。结论 血钾水平越低,短期预后不良可能性越大,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其他可能影响因素有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脑动静脉畸形显微手术疗效的临床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03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11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7d、术后6月改良的Rankin量表神经功能状态评分为术后近期及远期疗效标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患者的性别、年龄、颅内出血、畸形血管团位置、畸形血管团大小、深静脉引流、Spetzler-Martin分级及动脉瘤等因素对患者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的影响. 结果 术后近期有29例(26.1%)患者出现了新的神经功能障碍.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表明,无颅内出血、有深静脉引流、畸形血管团大、畸形血管团位于功能区、Spetzler-Martin分级高及伴发动脉瘤与术后近期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呈显著相关性(P<0.05),性别、年龄与术后近期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无显著相关性(P>0.05).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Ⅱ级、Ⅲ级患者术后7d与术后6月的神经功能状态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有深静脉引流、病灶位于功能区、畸形血管团大、无颅内出血及伴发动脉瘤的患者,术后近期容易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术前对患者Spetzler-Martin分级程度的确定可对进一步的治疗方案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139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的手术时机、诊断方法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39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140个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治过程,对手术时机与近期疗效关系、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评价。术前按Hunt—Hess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其中Ⅰ级42例,Ⅱ级52例,Ⅲ级25例,Ⅳ级20例。结果本组近期疗效良好率75.5%,病死率7.9%;Ⅰ级患者最近一次动脉瘤破裂后3d内手术(早期)、4~14d手术(中期)和14d后(延期)手术,近期疗效均为良好,Ⅱ级疗效良好患者比例依次为9/9、26/35、8/8,Ⅲ级患者依次为6/7、9/13、4/5,Ⅳ级患者依次0/6、0/6、3/8;8例行CTA检查的患者,结果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均符合。结论Hunt—Hess评分Ⅰ~Ⅱ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应尽早手术,但Ⅱ级患者CT显示出血量多的患者在最后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4d手术,近期疗效不确定;Ⅲ级患者若错过早期手术机会宜延期到14d后手术。Ⅳ级患者应延期到14d后手术。CTA可作为可疑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