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龄和康复锻炼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复锻炼干预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muscular clystro-phy,DMD)患者的肺功能变化是否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有文献报告,12岁是DMD患者肺活量变化的分界线,12岁以前肺活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3岁以后迅速下降[1]。本文拟通过65例DMD患者肺通气功能测定结  相似文献   
2.
哮喘患者生活质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生活质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性别、年龄、病程的关系。方法按性别分为两组,将生活质量及构成生活质量的5个因素各自的平均得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男女组间比较仅对刺激原反应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分析呈正相关关系的仅有对自身健康关心的平均得分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的仅有对刺激原反应的平均得分与年龄。结论女性对刺激原反应强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生活中接触各种致敏因子机会多有关;哮喘患者对刺激原反应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可能是一种自然脱敏现象;而患者对自身健康关心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反映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健康人1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的变异情况,并据此评价2001年GOLD和2002年中华呼吸学会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中将FEV。/FVC〈70%作为COPD诊断分级先决条件的普适性和可行性。方法:测定260例健康人的用力肺活量和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依年龄分为≤35、36—55及≥56岁3组进行统计学处理及比较分析。结果:260例健康人FEV1/FVC均值为83.1%,随着年龄的增加趋于下降,3个年龄组之间两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其它指标如FVC%预计值、FEV1/FVC、PEF%预计值在〈55岁下降不明显,〉56岁下降幅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EV。%预计值则于健康人的各年龄阶段都未见显著下降。结论:FEV1/FVC的变异方向难以把握,尤其是COPD患者,其不似FEV1%预计值那样与COPD的病变程度具有良好的趋同性和平行性,作为COPD诊断分级的先决条件缺乏普适性且不能覆盖所有的COPD患者,临床实践中缺乏良好的可操作性,因此FEV1/FVC〈70%作为COPD诊断分级的先决条件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建议COPD诊治指南加以修订。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GOLD)之前中华呼吸学会(CRA)和美国胸科学会(ATS)及GOLD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分级标准.方法:对713例CODP患者的肺功能测定结果分别按1997年CRA和1995年ATS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比较,同时对FEV1%预计值与PEF%、Vmax75%、Vmax50%、Vmax25%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反映气流受限及肺功能受损程度的FEV1%预计值及FEV1/FVC、FVC%、PEF%、Vmax75%、Vmax50%、Vmax25%、MVV%、VC%等指标CRA和ATS的分级标准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按CRA分级标准,713例中COPD重度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达55.9%;按ATS分级标准则是轻度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达54.1%.相关分析显示,按CRA分级标准,轻度COPD患者的FEV1%预计值与PEF%和Vmax75%无明显相关性,但与Vmax50%、Vmax25%明显相关;中、重度及按ATS分级标准划定的轻、中、重度患者FEV1%预计值与PEF%、Vmax75%、Vmax50%、Vmax25%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1997年CRA的COPD分级标准较1995年ATS标准以及以ATS标准为蓝本的GOLD标准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COPD患者的肺部病变及肺功能受损程度、工作劳动能力及生活自理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与FEV1%的相关关系.方法:84例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患者填写ACT量表和进行肺功能测试,其中59例经规范治疗(75±15)d后依嘱复诊并再次填写ACT量表和行肺功能测试,对前后2次所得数据以FEV1%结果排序,以FEV1%基础值按≤79%(组1)和≥80%(组2)分为2组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规范治疗前后,组1 FEV1、FEV1%、PEF、PEF%和ACT均显著低于组2(P<0.01),且ACT得分与FEV1%和PEF%结果高度一致;FEV1%均与FEV1、PEF、PEF%和ACT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ACT与评价支气管哮喘症状控制好坏的客观指标FEV1%和PEF%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尤其是ACT简单明了,问题高度浓缩且准确精炼,特别对缺乏肺功能检测设备的基层乡镇卫生院不失为一个简单易行且可信度高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无创通气(NIPPV)治疗对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5年12月间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的78例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患者,根据是否接受无创通气治疗而分为非NIPPV组和NIPPV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比例、病死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对52例NIPPV组患者,比较无创通气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NIPPV组与非NIPPV组相比,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比例(30.8%比80.8%)、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32.7%比61.5%)及病死率(30.8%比57.7%)较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住院时间、气压伤发生率无显著差异。NIPPV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后患者呼吸频率有所减慢,动脉血pH值逐渐降低,PaCO2水平缓慢上升,PaO2、PaO2/FiO2及SaO2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而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则无明显规律。结论NIPPV治疗能够改善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患者的低氧血症,缓解呼吸窘迫症状,降低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例及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病死率。用无创通气治疗巨细胞病毒肺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教学质量,探讨传统授课学习(LBL)联合团队基础学习(TBL)教学方法在血液内科见习中的教学效果,对我院血液内科临床见习的2007级临床医学系本科学生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教学,比较各组理论考试成绩并采用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LBL+TBL组成绩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LBL教学法目前仍不可或缺,序贯TBL教学学生成绩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获大部分学生认可,LBL+TBL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具体操作方式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浓度的氦氧混合气体改善缓解期慢阻肺病患者缺氧症状的效果。方法:分别让两组缓解期慢阻肺病患者呼吸含60%氦和含80%氦的氦氧混合气体并测定比较其呼吸氦氧气体前后肺活量及其组成的变化。结果:两组慢阻肺病患者基础肺功能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自呼吸不同浓度的氦氧混合气体后,肺活量及其组成两组相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且其增加或减低的变化百分率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含60%氦的较低氦浓度的氦氧混合气体与含80%氦的氦氧混合气体一样具有改善慢阻肺患者缺氧症状的作用,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可采用较低氦浓度的氦氧混合气体对慢阻肺患者进行氧疗或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之前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英国胸科学会和美国胸科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差异,并对这些标准进行评价。方法①选择1991-01/2001-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专科门诊就诊和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男571例,女142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将7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分别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和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进行轻、中、重度分级。于患者病情缓解和门诊就诊时采用Sensorm edics2100型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测定,具体指标包括通气功能(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小气道功能(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肺容量(肺活量、肺总量、残气量、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③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13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英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分级后肺功能与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之间差异明显(P<0.05)。②按中华呼吸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分级标准,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和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呈正相关(r=0.188,0.145,P<0.05),与呼气峰值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和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速无明显相关(P>0.05),在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正相关(r=0.261~0.715,P<0.01);而按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分级标准,则无论轻、中、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上述4项指标皆呈明显正相关(r=0.187~0.587,P<0.01)。结论中华呼吸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级标准较英国胸科学会、美国胸科学会以及以美国胸科学会的标准为蓝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全球倡议”标准更能客观合理地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气流受限和肺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降钙素原(PCT)检测在鉴别感染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作用.方法:选取胸腔积液患者96例(明确病因后分感染及恶性组),抽取胸腔积液,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及酶联荧光分析(ELFA)法检测HS-CRP及PCT浓度.结果:胸腔积液PCT、HS-CRP在感染性及恶性胸腔积液组中分别为[0.53(0.8 ~ 1.003)]ng/mL、[0.05 (0.05 ~ 0.05)]ng/mL及(8.949±2.078) mg/L、(5.371±1.323) mg/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在鉴别感染性与恶性胸腔积液中,胸腔积液PCT及HS-CRP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在0.857以上,胸腔积液PCT联合HS-CRP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37.以恶性胸腔积液为对照,诊断感染性胸腔积液胸腔积液PCT的最佳诊断截点为0.055 ng/mL,胸腔积液HS-CRP的最佳诊断截点为6.625mg/L.结论:胸腔积液PCT、HS-CRP及胸腔积液PCT联合HS-CRP检测在感染性及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作用,联合指标优于单个指标.胸腔积液PCT≥0.055 ng/mL、HS-CRP≥6.625 mg/L有助于鉴别感染性与恶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