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自组装核酸适配子探针技术以实现深部真菌感染中外周血(1,3)-β-D-葡聚糖的可视化检测。方法:用碱酶解法提取白念珠菌(1,3)-β-D-葡聚糖并使用葡聚糖酶体外消化处理,获得的水溶性葡聚糖作为靶标,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从单链DNA文库中筛选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葡聚糖的DNA适配子;对筛选出的适配子进行结构设计,使其能够形成含血晶素(hemin)的G四联体结构,从而具有拟过氧化物酶特性,进一步催化TMB底物显色,肉眼判断颜色变化进行结果判读;对149例临床血清标本分别用建立的方法和G试验检测(1,3)-β-D-葡聚糖,评价检测效能。结果:成功提取白念珠菌(1,3)-β-D-葡聚糖并使用葡聚糖酶消化处理后经SDS-PAGE分离、糖原染色发现,其水溶性的(1,3)-β-D-葡聚糖主要分布在相对分子质量<1700、约4600和10000~15000区域。其中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0的(1,3)-β-D-葡聚糖比例较高,将其作为适配子筛选靶标。经过8轮正向筛选和4轮负向筛选,将最后一轮ssDNA文库扩增为dsDNA并克隆至pUC19质粒,对单个阳性克隆扩增所得适配子进行相对结合力比较,获得6个结合力较高的适配子(命名为A1—A6)。竞争试验结果表明6个适配子能够识别4个不同位点。将高结合力适配子对不同浓度(1,3)-β-D-葡聚糖进行亲和力检测,肉眼可辨检出限为3.125 pg/mL,线性范围为1.6 pg/mL^400 pg/mL。对149例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显示,适配子自组装显色系统检测性能优于G试验(χ^2=4.373,P=0.0365)。结论:成功自建可视化核酸适配子探针,实现外周血(1,3)-β-D-葡聚糖检测,且有望开发深部真菌床旁检测试剂盒。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基线CRP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药物复律后远期复发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4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基线CRP水平把患者分为2组(0~4mg/L和≥4mg/L).所有患者通过药物复律,并且接受胺碘酮维持窦性节律的治疗.随访观察3年后,了解基线CRP水平与房颤复发间的关系.结果 在3年的随访期内,有74.7%的患者复发房颤.在CRP0~4mg/L组,房颤复发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预测房颤复发上,基线CRP水平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第三代钙通道阻滞剂乐卡地平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3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乐卡地平10mg/d,4周后未达到治疗要求者,加量至20mg/d,再服用4周。分别测量患者基线、第4周和第8周静息状态下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同期空腹检查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肌酐、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钾和血钠。结果13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乐卡地平至第4周和第8周时,与基线相比,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由(156.4±11.2)/(98.6±7.6)mmHg分别下降到(142.8±12.4)/(85.4±8.2)mmHg和(140.6±10.8)/(83.2±9.1)mmHg,P〈0.05(1mmHg=0.133kPa)。患者的心率在第4周和第8周与基线相比,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6例(4.61%)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肌苷、空腹及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钾和血钠等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乐卡地平的降压疗效肯定,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血浆血栓调节蛋白的含量与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宏祥  段宝祥 《医学综述》2005,11(3):218-220
血栓调节蛋白 (thrombomodulin ,TM)于 1981年被Esmon等[1] 首次发现 ,并从兔肺中分离。TM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血管内皮上的糖蛋白 ,它是凝血酶活化的受体和辅助因子。凝血酶 TM复合物的形成抑制凝血酶的促凝血功能 ,而使原本无活性的蛋白C(PC)转化为有活性的蛋白C(APC) ,从而启动其强大的抗凝血功能。近年来 ,国内外有较多学者对TM与冠心病的发病关系及预后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现综述如下。1 TM的结构TM的结构类似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它是一种多节段跨膜糖蛋白。它由五个结构域组成。延伸至细胞质内的短尾部及横跨细胞膜的部分是一段富…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造影术造影剂与肾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①按患者所用造影剂的量分成50~100ml组、100~200ml组和>200ml组。②分别测定术前、术后24h、术后48h、术后10d的血尿素氮(BUN)、血肌苷(Cr)、尿微量白蛋白(MAU)、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值并进行比较。结果造影后24h、48h尿β2MG与造影前及造影后10d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各时段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影后24h、48h造影剂>200ml组与50~100ml组及100~200ml组之间Cr、MAU及β2MG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造影剂对肾功能有一定的损害,并且随造影剂剂量的增加其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6.
脑钠肽与心力衰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患者血脑钠肽(BNP)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左心室功能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45例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其左心室功能。结果BNP水平随着心功能纽约分级(NYHA)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其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5),NYHA、LVEF为影响BNP的因素,BNP升高代表心力衰竭加重,心功能不全影响BNP。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并能较好反映左心室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浆脑钠肽(BNP)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慢性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2014年~2016年我院CHF患者122例,根据LVEF,患者被分为LVEF减低心衰(HFrEF)组(LVEF≤40%,41例)、中间值LVEF心衰(HFmEF)组(40%LVEF50%,40例)和HFpEF组(LVEF≥50%,41例)。收集、测量比较三组临床资料、血浆BNP水平等指标;ROC曲线分析血浆BNP预测CHF患者短期主要不良终点事件(SMAE)的界值和价值;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测上述三组SMAE的危险因素。结果:LVEDd:HFpEF组HFmEF组HFrEF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01。HFpEF组、HFmEF组LAD显著大于HFrEF组,P均0.05。与HFpEF组比较,HFmEF组和HFrEF组的血浆BNP[(789.39±455.62)pg/ml比(1143.40±567.99)pg/ml比(2341.51±1029.99)pg/ml]水平显著升高,且HFrEF组的显著高于HFmEF组,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是HFmEF、HFrEF患者SMA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6,1.001,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BNP预测CHF患者SMAE的AUC=0.818,界值为1415p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6%和72.7%。三组间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2个月随访期内的再住院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328。结论:血浆BNP对HFmEF和HFrEF患者的短期再入院和死亡事件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但不能预测HFpEF患者的终点事件。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CT或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根据头颅CT或MRI的结果按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所有对象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组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相比,其收缩压明显增高,脉压明显增大(P<0.01)。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组的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24h PP、dPP、nPP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可能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中心检查室1994年~1997年内共146例超声诊断心脏左室增大的老年患者的病因进行了分析,旨在发现与普通患者的异同及老年人的特点,从而指导和帮助临床工作。 1 一般资料 146例中,男113例,女33例,男女之比3.42:1。年龄60~83岁,平均65.28岁其中冠心病(包括心肌梗塞)79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0例,扩张型心肌病16例,高血压及高血压心脏病11例,老年退行性变8例,肥厚型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贫血性心脏病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使用惠普100彩色多普勒诊断系统,诊断标准:平卧位左室内径从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56mm为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验证葡聚糖特异性的结合蛋白用于检测深部真菌感染(IFI)患者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构建美洲鲎葡聚糖结合蛋白(GBP)252位氨基酸至668位氨基酸活性区域表达质粒——pET30a-GBP252-668,表达并纯化获得GBP252-668重组蛋白。随后通过棋盘法构建双GBP252-668夹心法,并以此检测IFI患者血清中(1,3)-β-D-葡聚糖。同时与G试验(G-Test)进行检测性能的比对。结果 成功纯化获得分子质量约为46 ku的GBP252-668重组蛋白,并确定最佳包被浓度和检测浓度分别为8和16 g/L,以此构建了GBP252-668夹心法。对48名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和48名健康人血清进行检测,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可得其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89.58%。其灵敏度与G-Test相当,特异性高于同批次G-Test(79.17%)。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双GBP夹心法是一种极具潜力检测侵袭性真菌的方法,其灵敏度与G-Test相当,特异性高于同批次G-T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