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后心室重构相关指标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评价不同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AMI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2年3月的17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按随机分配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沙库巴曲缬沙坦(滴定至200 mg或最大耐受剂量,Bid,n=80)或低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50 mg,Bid,n=94)治疗,同时接受常规治疗。评价患者从基线检查(治疗前)至出院后12个月的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声心动图各参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症状性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下降、血管性水肿等)的变化。 [结果]经治疗后最大耐受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左心房内径(LAD)对比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程度相似(P>0.05);最大耐受剂量组血清NT-proBNP水平下降幅度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耐受量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17.5%比2.1%,P<0.05)。 [结论]与低剂量组相比,最大耐受剂量组在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重构和左心室射血功能上并没有显示出显著优势,虽然可能通过进一步降低NT-proBNP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但严格滴定最大耐受剂量与频繁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2012年6月—12月因AHF住院的患者512例,根据出院后1年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n=323)和死亡组(n=189)。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对出院患者进行中位随访时间20.2月的随访,记录全因死亡事件。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1年内全因死亡率为36.9%。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AHF病史(HR 1.41,95%CI 1.02~1.95,P<0.05)、心率增快(HR 1.01,95%CI 1.00~1.02,P<0.05)、脑钠肽升高(HR 1.78,95%CI 1.05~3.01,P<0.05)、低白蛋白(HR 0.94,95%CI 0.92~0.97,P<0.001)、低血钠(HR 0.97,95%CI 0.94~1.00,P<0.05)是AHF患者远期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AHF病史(HR 1.41,95%CI 1.06~1.88,P=0.018)、心率增快(HR 1.01,95%CI 1.00~1.01,P=0.024)、低白蛋白(HR 0.96,95%CI 0.94~0.99,P=0.003)、低血钠(HR 0.97,95%CI 0.94~0.99,P=0.010)是AHF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AHF病史、心率增快、低白蛋白、低血钠是AHF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川陈皮素(Nob)调节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混合谱系激酶样结构域蛋白(RIP1/RIP3/MLKL)信号通路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坏死性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于2022年9月—2023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实验。建立大鼠CHF模型,将造模成功的75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CHF组)、川陈皮素低剂量组(Nob-L组,7.5 mg·kg-1·d-1 Nob)、川陈皮素中剂量组(Nob-M组,15 mg·kg-1·d-1 Nob)、川陈皮素高剂量组(Nob-H组,30 mg·kg-1·d-1 Nob)和通路抑制剂Necrostatin-1组(Nec-1组,2.45 mg·kg-1·d-1 Nec-1),每组15只。另取15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Sham组)只打开胸腔不进行结扎。干预28 d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姜黄素和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Ang)Ⅱ诱导的内皮间质细胞转化(EndMT)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然后分为4组:对照组(不加刺激药物的正常培养组);AngⅡ组(加入刺激浓度为0.1 μmol/L或1μmol/L的AngⅡ);姜黄素+AngⅡ组(先加入12.5 μmol/L的姜黄素预孵1h,再加入1 μmol/L的AngⅡ);氯沙坦+AngⅡ组(先加入10 μmol/L的氯沙坦孵育2h,再加入1μmol/L的AngⅡ);刺激24 h后行划痕试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改变和CCK-8检测细胞活力;刺激5d后,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量.结果 HUVECs经AngⅡ刺激后形态改变,长梭形样细胞明显增多;姜黄素和氯沙坦可维持内皮细胞铺路石样形态.AngⅡ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HUVECs存活率(P<0.01);各组存活率均>50%(均P<0.05).相比对照组,AngⅡ促进HUVECs的迁移(P<0.05);相比AngⅡ组,加入姜黄素和氯沙坦可抑制HUVECs的迁移(均P<0.05).AngⅡ可诱导EndMT,AngⅡ刺激5d后VE-cadherin表达减弱(P=0.003),而α-SMA和TGF-B1的表达都明显增强(均P<0.01),姜黄素和氯沙坦使VE-cadherin表达明显增加,而α-SMA和TGF-β1的表达均明显下调.结论 姜黄素和氯沙坦通过下调TGF-β1表达抑制AngⅡ诱导的EndMT.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入院随机血糖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非糖尿病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急诊PCI治疗的280例STEMI非糖尿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随机血糖水平分为Ⅰ组:血糖<6.1 mmol/L组(84例)、Ⅱ组:血糖6.1-11.0 mmol/L组(179例)、Ⅲ组:血糖>11.0 mmol/L组(17例),分别比较各组30 d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计算OR值和95%置信区间,用ROC曲线分析入院随机血糖预测非糖尿病STEMI患者近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有效阈值。结果 (1)三组患者入院时心率、血肌酐、尿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EF、NT-proBNP、糖化血红蛋白、killip分级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3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