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6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以上者占27.5%(11侧)。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22.5%(9侧)。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7.5%(3侧)。结论: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内窥镜下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为神经内窥镜下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固定标本进行第三脑室的解剖观察和测量 ,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经室间孔入路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室间孔长径、宽径为 (5 .4± 1.2 )mm、(2 .7± 0 .9)mm ,中间块长径、宽径为 (6.8± 2 .3 )mm、(3 .8± 1.0 )mm ,前后联合间距 (2 1.8± 2 .1)mm ,前、后联合到中间块为 (6.3± 0 .8)mm、(8.8± 1.3 )mm ,前后联合中点处第三脑室高度 (13 .8± 1.4)mm ,室间孔下、后联合前及中间块上、下第三脑室宽度分别为 (6.3±2 .2 )mm、(4 .9± 1.8)mm、(3 .4± 1.6)mm和 (4 .3± 1.8)mm ,中间块上、下最小高度为 (4 .4± 1.3 )mm和(4 .3± 1.3 )mm。内窥镜可较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内结构 ,但中间块可影响显露。结论 :内窥镜下经室间孔入路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术式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的传统开颅术(简称传统组)、CT引导血肿吸引术(定向组)和微创骨窗入路(微创组)3种手术方法,分析手术疗效,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对105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单盲研究方法,对比3种手术方式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内传统组(34例)死亡2例,微创组(35例)和定向组(36例)均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内三组中均无新发死亡病例。结论微创骨窗入路及CT引导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好,手术死亡率与致残率低,微创组及定向组Kamafky行为能力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眼动脉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对2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眼动脉与邻近结构关系的观察,并对9具新鲜尸头进行经鼻蝶入路蝶窦内解剖观察。结果 经鼻蝶入路大多可获得眼动脉瘤颈的正面视野。结论 经鼻蝶入路治疗眼动脉瘤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手术中蝶鞍的解剖定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鼻道及蝶窦底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 :鼻柱根部到蝶窦口 (65 .3± 3 .1)mm ,鼻根到蝶窦口 (4 5 .4± 2 .4)mm ,蝶窦口到蝶筛隐窝顶 (7.1± 3 .4)mm ,鞍底到鼻柱根部与中鼻甲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 (12 .1± 2 .0 )mm ,蝶窦口长径 (3 .3± 1.5 )mm ,蝶窦口宽 (1.3± 0 .5 )mm ,蝶窦口上端距中线 (3 .0± 1.0 )mm ,蝶窦口下端距中线 (3 .9± 1.2 )mm。结论 :借助观察到的蝶窦口等解剖标记 ,内窥镜能够较好的定位蝶鞍。  相似文献   
6.
全头皮撕脱伤创面修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面积头皮撕脱伤的治疗,目前有许多方法,但仍有许多难点尚待解决,如何行急症手术一斯修复创面,避免感染:如何处理大面积颅骨裸露;怎样尽可能保持头皮厚度及保留生发功能等。针对上述问题,我院把198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25例大面积头皮撕脱患者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从中找到更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瘤鞍区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 2 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进行蝶鞍区的解剖测量 ,并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内窥镜下经鼻蝶至蝶鞍的解剖观察。结果 :鞍膈高度(5 .5± 0 .6)mm ,鞍膈孔前后径 (6.2± 1.3 )mm ,鞍膈孔左右径 (6.5± 1.5 )mm ,鞍膈孔前缘到鞍结节 (3 .4± 1.3 )mm ,鞍膈孔前缘到垂体柄 (2 .5± 1.1)mm ;视神经出视神经颅口宽 (5 .0± 0 .4)mm ,两侧内缘间距 (13 .7±2 .3 )mm ,视交叉前缘距视神经间沟中点 (6.8± 1.3 )mm ,视交叉宽 (11.5± 1.4)mm。结论 :神经内窥镜下经鼻蝶切除垂体腺瘤应熟悉蝶鞍底及窦内的解剖标志 ,并充分利用鞍膈等解剖结构有序地做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眶上锁孔入路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上测量各有关解剖结构距离及夹角,在9例新鲜尸头上进行模拟手术,进一步验证其观察及操作范围。结果:提供了角突及眶上孔至盲孔、视神经管颅口、前床突尖、后床突尖距离,两点与上述结构连线与中线的成角,视交叉前缘至鞍结节距离,视神经颅内段长度,颅口处视神经内侧缘之间距离,第一间隙面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长度等数据及入路的观察、操作范围。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有广泛的视野及充足的操作空间,熟悉入路到各结构的距离对术中定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内窥镜下侧脑室前角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开展神经内窥镜下的侧脑室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标本进行前角入路侧脑室的解剖观测 ,并对 9具新鲜尸头分别进行内窥镜下眉上前额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侧脑室前角、前下角到室间孔距离为 (3 0 .5± 2 .4)mm、(9.9± 2 .1)mm ,室间孔长、宽径为 (5 .4± 1.2 )mm、(2 .7± 0 .9)mm ,侧脑室在前角、室间孔以及侧脑室体中部的顶宽及内、外壁高度分别为 (18.7± 3 .1)mm、(15 .1± 3 .5 )mm、(2 4.0± 4.6)mm和 (16.0± 1.8)mm、(14 .0± 1.9)mm、(2 3 .1± 2 .5 )mm以及 (12 .1± 1.7)mm、(8.9± 1.3 )mm、(15 .2± 1.6)mm ,眉上及冠状缝前穿刺点到脑室、室间孔距离分别为 (2 9.5± 2 .5 )mm、(5 5 .3± 2 .6)mm和 (2 8.4± 2 .8)mm、(5 4.4± 3 .0 )mm。前额眉弓上入路及冠状缝前入路内窥镜下均可看清前角及体部结构 ,但硬镜下后者操作空间稍小 ,而软镜甚至可看清三角部结构。结论 :在内窥镜下前角入路进行侧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10.
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瘤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顶端的入路解剖 ,探讨其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在 2 1例福尔马林固定尸体头颅标本上测量入路相关数据 ,在 9例新鲜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行内窥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经颞下锁孔入路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夹闭的手术操作 ,观察显露范围及操作范围 ,入路中各解剖结构对手术区显露及操作的影响。结果 :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的距离分别为 (61.5± 1.7)mm、(92 .1± 3 .6)mm、(3 3 .5± 3 .1)mm、(73 .6±1.1)mm、(95 .6± 1.7)mm、(5 2 .3± 2 .2 )mm ;眶上孔、角突及颧弓上缘颞颧缝处与同侧及对侧后床突尖分别连线与中线的夹角分别为 (3 6.6± 1.2 )°、(8.5± 2 .3 )°、(82 .6± 3 .0 )°、(4 5 .1± 3 .0 )°、(3 0 .5± 3 .4)°、(83 .5± 4.0 )°。眶上、颞下锁孔入路均能通过多种神经血管间隙达到靶区 ,显露良好 ,照明充分 ,操作空间充分。结论 :采用内窥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能满意的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