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4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难度,除了与对疾病本身的认识程度有关外,还可能与检查方法的选择、检测手段的应用及结果判断有关。由于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包括炎症、机械损伤、血管、肿瘤、全身疾病及邻近器官病变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胰肾联合移植手术(SPK)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同所有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相似,SPK术后患者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随时可能出现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二是感染。由于SPK患者术前已经罹患糖尿病,术后又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因而感染在目前仍是造成移植物丧失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涉及到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DNA修复基因、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周期调节基因、细胞黏附分子等的变化.从分子与基因水平探讨胃肿瘤的发生机制、调控规律以及诊断和治疗,是当前胃癌外科实验研究的热点.通过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平台,研究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肿瘤标志物、端粒和端粒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肿瘤血管形成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肿瘤细胞凋亡基因调控以及基因诊断和治疗等仍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及其不同输注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方法:采用胰管逆行注射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SAP组随机分为持续、间隙和未行肠内营养3个亚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同样分为3个亚组(每组8只)。各组于48 h后启动肠内营养,72 h后再次麻醉大鼠,收集组织及血液标本;检测指标包括肠道转运系数、血淀粉酶、器官细菌移位率、血清细胞因子TNF-α、胰腺病理评分及血浆D-乳酸等。结果:①、SAP后48h进行肠内营养并未加重胰腺炎;肠内营养组与未行肠内营养组在血淀粉酶、胰腺病理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肠蠕动,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率,两组间在肠道转运系数、脏器细菌移位率及血清TNF-α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AP行肠内营养的两种方式间,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SAP大鼠在早期行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其可保持肠道生理的完整性、减少了脏器细菌移位率,但未改善预后;持续和间隙二种肠内营养输注方式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因改造非β细胞一直是糖尿病基因治疗关注的热点,最近的研究表明、K细胞作为胰岛素基因治疗的靶细胞较其他非β细胞更有优势,它只需要最少的基因改造就可以实现对胰岛素的调节性分分泌,所以可能会成为治疗糖尿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θ���г������ǺϿ������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吻合口溃疡的定义目前尚未统一。笔者认为胃切除术后在吻合口及其邻近胃空肠黏膜出现的溃疡病灶,均应定义为吻合口溃疡。吻合口溃疡大多为消化性溃疡,可在术后10余日至10余年出现,多发生于术后2~3年。溃疡多发生在吻合口附近的肠侧,在BillmthⅠ式术后多位于肠侧的前后壁,BillrothⅡ式术后多见于鞍部和输出袢。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胃肠道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至2007年间收治的34例胃肠道脂肪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脂肪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并发肠套叠或肠梗阻,超声内镜的诊断准确率为93.8%。本组有12例行内镜下脂肪瘤切除术,22例行开腹手术(局部切除术及胃或肠部分切除吻合术),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并发症。28例(82.4%)获1-168个月随访,1例胃底多发的脂肪肉瘤于术后2年死于肿瘤转移,其余27例均无复发或转移,存活至今。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胃肠道脂肪瘤的有效方法,手术是治疗胃肠道脂肪瘤的常规手段,内镜下切除胃肠道脂肪瘤可行。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胃肠外科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新裕 《腹部外科》2008,21(4):207-209
进入21世纪,胃肠外科领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技术、新药品和新设备层出不穷,新观点、新理念逐步形成。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检验下,很多传统的理念也发生了转变,其在胃肠外科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得以体现。而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基础医学研究的迅猛发展,更是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6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其中91例为手术病例,评价手术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60例同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2例(13.8%),203例延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69例(34.0%),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性肝转移组手术死亡率(4.5%,1/22)高于延时性肝转移组(2.8%,2/6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05年6月31日为随访终点,91例病人随访率100%,手术病人中同时性肝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与延时性肝转移组相似(P〉0.05),但术后复发率较高(36.4%vs21.7%,P=0.03)。363例病人中有36例具有手术指征而未手术病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9%、5.34%和0,明显低于91例手术病例(80.5%、33.0%和22.7%),(P=0.0034)。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所有91例手术病人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得出手术切缘达1cm(β=-0.8351,P=0.0363)和复发后再次手术(β=-0.9428,P=0.0411)是生存的保护性因素,而术后复发(β=0.6471,P=0.0226)是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术后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