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无创中心动脉压评价血管弹性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59例健康体检的人群,平均年龄为(45.17±15.30)岁,其中男性129例,女性130例,同时测量中心动脉压(CSBP)、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采用简单相关和多重线性回归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CSBP与cfPWV之间存在正相关( r=0.51,P<0.01),CSBP与IMT之间存在正相关( r=0.36,P<0.01)。②单因素相关分析中,CSBP和cfPWV、IMT均与肱动脉收缩压、肱动脉舒张压、外周脉压、体重和年龄有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肱动脉收缩压(SBP )与年龄是CSBP、cfPWV和IMT的共同影响因素。③在不同年龄分组中,年龄≤30岁、31-40岁之间的人群,CSBP与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年龄分别在41-50岁、51-60岁、>60岁的人群,CSBP与SBP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在年龄≤30岁的人群,CSBP与SBP几乎相同,而随着年龄增大,CSBP与SBP差值明显增大。结论〈br〉 ①CSBP与cfPWV、IMT之间存在良好相关性。②无创CSBP可作为患者动脉硬化早期筛选和全面反映动脉弹性功能的一个简单、方便易行的方法。③CSBP相比cfPWV、IMT是否可更早、较好预测血管弹性功能和心血管危险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八杰汤治疗非杓形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其对血压昼夜节律、左室重量指数的影响。方法: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筛选出209例轻、中度的非杓形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八杰汤进行治疗,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间血压控制情况、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室重量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夜间血压下降率、杓型血压转变率明显增加,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心重量指数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亦有下降趋势(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杰汤治疗非杓形高血压效果明显,且能改善血压昼夜节律,降低左心重量指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给予缬沙坦及胺碘酮治疗,对照组47例给予安慰剂及胺碘酮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心房颤动转复率和转复后3、12个月时心房颤动复发率,以及转复时及转复后12个月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心房颤动转复率治疗组(87.8%)与对照组(8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复发率转复后3个月及12个月治疗组(14.0%、2312%)均小于对照组(32.5%、54.5%)(P〈0.05或0.01),转律后12个月LAD治疗组[(44.3±065)mm)]较对照组[(469±0.54)mm]变小(P〈0+05),LVEF治疗组[(56.8±8.64)%]较对照组[(52.3±908)%]升高(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在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率以及改善心功能方面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近6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方法对2000年和2006年因冠心病住院的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统计分析7个主要的危险因素。结果与2000年相比,2006年冠心病患者中(1)高血压患病率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分别升高了7.8%(P>0.05)和4.5%(P>0.05);男性患者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分别下降4.3mmHg(P<0.05)和2.8mmHg(P<0.01)。(2)血脂异常在男女两组患者分别升高10.3%和7.1%(P<0.01);血清总TC水平分别下降了0.7mmol/L(P<0.01)和0.4mmol/L(P>0.05);血清TG水平分别上升了0.2mmol/L(P>0.05)和0.2mmol/L(P>0.05);血清HDL-C水平男性组下降了0.1mmol/L(P<0.05)。(3)糖尿病患病率男女分别上升10.3%(P<0.01)和17.7%(P<0.05);空腹血糖水平在男性患者中下降了0.2mmol/L(P>0.05)。(4)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比例分别上升11.5%(P<0.01)和12.7%(P<0.05)。结论与2000年相比,2006年冠心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增加。男性患者一些危险因素水平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女性患者各个危险因素则未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5.
<正>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A-AKI)是仅次于肾灌注不足及肾毒性药物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肾衰的第三大常见原因[1]。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CA-AKI不仅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而且也对患者预后不利[2-3]。目前依靠血清肌酐及尿量诊断CA-AKI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及滞后性。因此,寻找能够早期诊断与监测CA-AKI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2000年和2006年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诊疗策略变化,比较与指南的差距。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547例患者。结果2006年心肌损伤标记物、胸片、心超、动态心电图、运动平板等检查和冠脉造影率比2000年增高,而负荷核素心肌显像、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率降低;2006年比2000年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负荷量、β-受体阻滞剂、ACEI、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他汀类使用率和有创干预率均高,而吗啡、硝酸酯类和普通肝素使用率降低。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疗策略进步明显,尤其是有创检查及治疗;但临床实践与循证指南仍存在差距,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使用及加量、GPⅡb/Ⅲa抑制剂和低分子肝素使用,需进一步提高循证指南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磺脲类药物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适应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1)假手术组,仅穿线不作冠状动脉结扎;(2)缺血-再灌注组,缺血45分钟,再灌注2小时;(3)后适应组,缺血45分钟,然后行短暂灌注30秒,缺血30秒,共3次,再行全面的2小时再灌注;(4)格列美脲组,实验开始时外周静脉注射格列美脲0.2mg/kg ,其余操作同后适应组;(5)格列本脲组,实验开始时外周注射格列本脲0.5mg/kg ,其余操作同后适应组。实验结束时测各组血清肌钙蛋白含量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肌钙蛋白含量假手术组明显低于各手术组,后适应组与格列美脲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与格列本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后适应组与格列美脲组及缺血再灌注组与格列本脲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心肌梗死面积后适应组、格列美脲组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及格列本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后适应组与格列美脲组、缺血再灌注组与格列本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格列本脲可消除后适应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而格列美脲却对后适应保护作用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54岁,因“反复活动时胸骨下端疼痛1年余”入院。1年余前潜水时突发胸骨下端疼痛,休息数分钟后缓解,未曾诊治。半年前出现行走几百米后胸骨下端和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有胸闷气急,休息2~3分钟后缓解。半年来症状逐渐加重。3个月前出现咳嗽咳痰,气急,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及颜面部水肿。2次心超示左室壁肥厚(EF67%、42%)。予以抗感染、利尿等治疗后好转,后继续服用卡托普利、单硝酸异三梨酯、曲美他嗪等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未经系统治疗、不同心功能阶段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脂肪因子Apelinl2和Apelinl3的水平,探索Apelin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表达差异及相关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选取未经系统治疗、不同心功能阶段的CHF患者186例,分为心衰早期组86例(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心衰晚期组100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另选健康体检人员30例作对照组。CI-IF组在治疗前、对照组在体检时抽取空腹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外周血浆Apelinl2和Apelinl3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脂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NT.pro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LVIDd及EF,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CHF患者Apelinl2、Apelinl3总体平均值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心衰早期组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和心衰晚期组(P〈0.01),心衰晚期组低于对照组(P〈O.05),晚期心衰组随心功能的下降Apelin表达水平呈明显下降;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不同心功能阶段CHF患者Apelinl2、Apelinl3表达与EF呈正相关(P〈0.05),而与LVIDd、NT.proBNP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不同心功能阶段且未经治疗的CHF患者血浆Apelinl2、Apelinl3水平有明显差异,心衰早期Apelin明显升高,心衰晚期则明显下降并且低于对照组,在早、晚期心力衰竭患者中Apelin表达的差异可能是适应心脏功能改变的结果;检测血浆Apelinl2、Apelinl3水平可作为一种观察CHF心功能状况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