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对自然感染牛皮蝇蛆病的黄牛用爱普瑞克制剂进行驱虫疗效观察,本试验设爱普瑞克Ⅰ、Ⅱ、Ⅲ号注射液7个组,空白对照1个组,依据黄牛胸围和体长,按通常采用的黄牛体重估计公式,估算每头牛的体重,皮下注射药物。结果表明:Ⅰ号制剂剂量0.5mg/kg、1.0mg/kg、1.5mg/kg,Ⅱ号制剂剂量1.0mg/kg,Ⅲ号制剂剂量1.0mg/kg,注药后第30d全部瘤疱隆起消失,牛恢复健康。结论为爱普瑞克制剂剂量在1.0mg/kg以上或爱普瑞克Ⅰ号、Ⅲ号注射液剂量在0.5mg/kg时,驱治牛皮蝇蛆病效果极好,但爱普瑞克Ⅱ号注射液剂量0.5mg/kg,治疗牛皮蝇蛆病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犬血液中吡喹酮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犬血液中吡喹酮含量.采用Waters C18色谱柱,以45%乙腈、乙腈为梯度洗脱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20nm;柱温为35℃.吡喹酮在0.25~2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70;经6种不同浓度回收率的测定,其回收率在89.2%~99.6%之间,RSD小于5.5%(n=6).  相似文献   
3.
以家犬驱虫为中心的棘球蚴病控制措施在新疆两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新疆呼图壁县和温宿县区域试验,验证以家犬(包括牧犬)驱虫为中心的棘球蚴病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控制效果。 方法 1987-1990年在新疆呼图壁县和1990-1994年在新疆温宿县分别建立棘球蚴病控制试验区,采用消灭病原以阻断循环链的控制策略,即“犬犬驱虫、 月月投药”的措施,对试验区所有家犬用吡喹酮药饵剂型进行预防性驱虫。实施控制措施后,每年在试验区检测犬的细粒棘球绦虫和绵羊的棘球蚴感染率,以评价驱虫效果。 结果 经过连续3~4年实施“犬犬驱虫、月月投药”措施,呼图壁县和温宿县的家犬细粒棘球绦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从实施前的18.5%和14.7%降为0;两县新生绵羊的棘球蚴平均感染率比控制模式实施前降低了85%以上。 结论 以家犬驱虫为中心的策略,即“犬犬驱虫,月月投药”的措施对控制家犬的棘球绦虫病和绵羊的棘球蚴病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疆南疆部分地区高床舍饲养羊寄生虫的感染状况,通过自制寄生虫病调查表及羊粪样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新疆统计分析,表明南疆高床舍饲养羊寄生虫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说明寄生虫病影响着舍饲养羊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如何发展和推广高床舍饲养羊提出具体措施,对提高舍饲养羊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马鹿布鲁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怀孕后期母鹿流产的胎儿体内分离出2株羊三型强毒布鲁氏杆菌,经培养不需要CO2,不产生H2S,经硫堇、复红和A、M、R因子血清凝集试验等方法鉴定和国际标准菌株羊三型强毒株特性完全一致,在塔里木马鹿中分离出羊三型布鲁氏杆菌强毒株,在国内外属首次发现,为今后预防和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蓝舌病(Bluetongue,BT)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规为的多种动物共患疫病,严重危害着全球畜牧业的经济发展,接种疫苗能有效的预防该病。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该病毒通过媒介昆虫(库蠓)叮咬牛、羊、鹿等易感反刍动物进行传播,可引起易感动物的出血性传染性疾病。BTV的10个双股RNA基因片段编码7种结构蛋白(VP1~VP7)和5种非结构蛋白(NS1、NS2、NS3、NS3α和NS4)。其中BTV双层蛋白衣壳中,外壳蛋白VP2和VP5是BTV型特异性抗原,内壳蛋白VP3和VP7含有BTV群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本文概述与总结了上述蛋白的结构、功能与研究情况和对目前国内外BT弱毒疫苗、灭活疫苗、病毒样颗粒及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绵羊多头蚴病45M重组蛋白的同源性。方法将多头蚴的45m基因片段亚克隆到pET41b表达质粒,构建45m-pET41b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45M重组蛋白,制备小鼠高免血清,进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运用RT-PCR的方法,从多头绦虫的成虫cDNA中分离到45mA。结果45M蛋白的高免血清可被细粒棘球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天然抗原所识别,均在63kD处发生交叉反应;从多头绦虫的成虫cDNA中分离到45m基因的同源基因,命名为45mA(Gen-Bank号为EU326106),45m和45mA的核酸序列和蛋白序列分别有86%和76%的同源性;45M和45MA蛋白与细粒棘球蚴的保护性蛋白Eg95有57%的氨基酸同源性。结论提示45m抗原分子在多头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均存在,为45M蛋白的免疫原性的分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棘球蚴(包虫)病又称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棘球蚴体积大,生长力强,可寄生于人畜体内许多脏器中,压迫周围组织使之萎缩和功能障碍.如果棘球蚴囊破裂,易造成继发性感染,还能引起宿主产生过敏反应,甚至死亡.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饲料原料棉粕、鱼粉、肉骨粉、骨粉、豆粕、豆饼等共计29个样品进行肠杆菌检验。结果表明,肉骨粉出菌率100%(5/5),棉粕出菌率66.67%(4/6),骨出菌率60%(3/5),鱼粉出菌率12.50%(1/8),而豆粕、豆饼未检出肠道杆菌。这说明饲料原料中比较适应肠道植菌的生存繁衍,一旦条件成熟,则可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应加强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重组表达蛋白EgM9免疫实验犬,观察免疫犬的抗体变化及EgM9的免疫效果。方法用100μgEgM9及5mg的GST并辅以佐剂QuilA分别免疫实验犬,定期收集血清,以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G及其亚类、IgM、IgA与IgE;感染45d后剖检实验犬,统计犬体内虫体数量。结果免疫组和对照组血清IgG与IgA差异显著(P<0.05);而IgG1与IgG2免疫组和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IgM与IgE免疫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对照组,免疫组的保护率达86%。结论用重组蛋白EgM9免疫犬后能产生很高的抗体水平,可以抑制细粒棘球绦虫的发育,EgM9或许有望作为一种有效的候选疫苗成分用于包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