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方斑鳌胶囊联合FOLFOX6方案治疗老年结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接受治疗的老年结肠癌肝转移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FOLFOX6方案进行化疗:氟尿嘧啶注射液2 800 mg/m~2持续泵入46 h,第1天静脉滴注亚叶酸钙注射液40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注射用奥沙利铂85 mg/m~2,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复方斑鳌胶囊,3粒/次,2次/d。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免疫功能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6.7%、77.5%;治疗组的分别为46.9%、89.7%;两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5.9%、87.7%、63.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65.3%、46.9%,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白细胞计数下降、周围神经病变和皮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斑鳌胶囊联合FOLFOX6方案治疗老年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冬凌草甲素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增强西妥昔单抗化疗敏感性的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冬凌草甲素或相同浓度冬凌草甲素在不同时间处理SGC7901胃癌细胞株,通过MTT法检测其增殖水平。冬凌草甲素、西妥昔单抗、冬凌草甲素联合西妥昔单抗与SGC7901胃癌细胞株共培养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激酶B(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磷酸化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Bcl-xL、Cyclin D1的转录水平。结果冬凌草甲素对SGC7901胃癌细胞株的增殖作用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浓度越高则增殖水平越低,相同浓度冬凌草甲素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显示,SGC7901胃癌细胞株无药物干预时凋亡率为(2. 90±0. 90)%;西妥昔单抗作用细胞后,细胞凋亡率为(9. 30±2. 20)%;冬凌草甲素作用后细胞凋亡率为(18. 20±4. 20)%;冬凌草甲素联合西妥昔单抗处理组细胞凋亡率高达(57. 10±8. 70)%,显著高于单药组细胞凋亡率(P 0. 05)。冬凌草甲素联合西妥昔单抗处理SGC7901胃癌细胞后,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GFR)、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 ERK)、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p STAT3)表达水平减少,与冬凌草甲素组、西妥昔单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Bcl-xL、Cyclin D1 mRNA转录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冬凌草甲素通过抑制EGFR/STAT3通路来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增强西妥昔单抗化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4.
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患病人数较多,病程长,病机复杂,治疗难度大,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赵晓平教授治学严谨,躬行实践,临床经验丰富,对于神经外科各类疾病及癫痫的治疗上有其独到的见解,赵教授应用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法治疗癫痫,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在CNKI、VIP、PubMed、CBM、Web of Science数据库系统检索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依据Cochrane国际协作网评价员工作手册规程,对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偏倚分析,运用RevMan 5.2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项随机对照试验,916例患者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奥曲肽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在胃肠减压引流量[WMD=-403.30(95% CI:-532.99,-273.62)]、肛门恢复排气时间[SMD=-1.33(95% CI:-1.75,-0.91)]、住院时间[WMD=-4.19(95% CI:-5.79,-2.59)]有潜在的临床疗效,同时无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P =0.050)。结论 奥曲肽在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改变奥曲肽给药方式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是胃肠道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结直肠癌术后EPISBO 的发病 率为4% ~ 15%。EPISBO 发病机制复杂,纤溶系统平衡破坏、神经反射、炎症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是 其主要机制。EPISBO 的治疗应尽可能采用保守治疗,术前完善肠道准备,术中减少肠道损伤及肠内容物外溢, 减少腹腔污染的机会,术中适当应用防粘连剂,术后抑制炎症反应可预防EPISBO。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112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传统切开挂线引流术,研究组进行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96.4%优于对照组67.9%(P<0.05),研究组并发症为12.5%、复发率为0.0%少于对照组39.3%、7.1%(P<0.05)。结论 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采取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效果显著,还能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70年代,黎介寿院士发现腹部手术后肠梗阻患者再次手术探查后易发生复杂肠外瘘。经过对此现象长期不懈的研究,黎介寿院士在1995年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上首次提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概念,并于1997年发表了首篇关于EPISBO发生、发展的论著[1]。EPISBO是腹部手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过靶向其下游基因SMAD家族成员4(Smad4),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敏感性的机制研究。[方法]根据结直肠患者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将其分为耐药组以及非耐药组,采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TGF-β1的表达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患者体内Smad4磷酸化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直肠癌细胞中Smad4磷酸化水平的变化,采用CCK8检测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TGF-β1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01),耐药组患者血清中TGF-β1的表达量高于非耐药组(P<0.001)。癌组织中Smad4磷酸化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耐药组患者癌组织Smad4磷酸化水平高于非耐药组(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耐药组血清中的TGF-β1表达水平与Smad4磷酸化程度呈正相关性。进一步证实TGF-β1刺激可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耐药性;敲减Smad4后,结直肠癌细胞的耐药性下降。[结论]TGF-β1可通过靶向Smad4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探讨志苓胶囊联合丝裂霉素腹腔灌注对直肠癌合并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82例晚期直肠癌合并恶性胸腹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丝裂霉素腹腔灌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另口服给予志苓胶囊治疗。治疗结束后对腹水控制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2周、第3周及第4周卡氏评分评;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恶心呕吐、腹痛、尿量减少、呼吸困难、腹胀等症状进行评价;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CD3+、CD4+、CD8+及CD19+等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胸腹腔积液中CYFRA21,NSE,CEA及LDH的含量。观察所有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P=0.043);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痛、尿量减少、呼吸困难及腹胀等评分分别为(1.11±0.19)分、(0.97±0.16)分、(0.87±0.15)分、(0.92±0.21)分及(1.13±0.2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CD3+、CD4+、CD8+及CD1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胸腹腔积液中CYFRA21,NSE,CEA及LDH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志苓胶囊联合丝裂霉素腹腔灌注治疗晚期直肠癌合并恶性胸腹腔积液疗效确切,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