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C)、脾脏指数(SI)、血小板计数/脾脏指数(PC/SI)、门静脉宽度(PV)、脾静脉宽度(SV)、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PV/SV)在预测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EV)中的意义。方法测量196例肝硬化患者的PV、SV、脾脏长径(SL)及厚度(ST)(SI=SL×ST)、PC,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的值评价上述非侵入性指标预测中重度EV的准确性。结果PC/S1、PC、PV/SV的AUC分别为0.870、0.781、0.655;PV、SV、SI的AUC不足0.5。PC/SI≤0.97时,预测中重度EV的敏感度为89.4%,特异度为70.6%。结论PC/SI是预测中重度EV较理想的非侵入性指标,当PC/SI〈0.97时,判断中重度EV存在的敏感度、特异度最高。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分析(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所有病例行胃镜、十二指肠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核磁共振、CT显像及B超检查,并行血清细胞因子(CEA、PGⅠ/PGⅡ、M-GSF、CA 72-4)检测,确诊后行手术治疗。结果:经胃镜检查确诊3例,十二指肠镜检查确诊4例,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确诊4例,核磁共振及CT显像各发现乳头占位1例,所有病历均经腹部B超检查,血清细胞因子3项指标异常12例,4项全部异常10例,本组行手术治疗8例手术治疗,1年存活率为62.5%,3年存活率为37.5%,5例放弃手术于6个月内死亡。结论: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是提高该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氮平中毒的临床特点以及血液灌流在氯氮平中毒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6例氯氮平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氯氮平中毒的诊治特点及其注意事项。结果 14例经血液灌流后治愈;13例意识清晰、思维正常,复查肝、肾功能正常;1例出院时心肌酶轻度增高,1周后复诊恢复正常;6例行1次灌流后立即清醒,4例1次灌流后6h内清醒,4例2次灌流后清醒;2例因入院时存在严重心肌损害和意识障碍,未能及时行血液灌流治疗而死亡。结论氯氮平中毒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对心脏和神经系统毒性较大,预后较差。血液灌注是治疗氯氮平中毒的有效方法,及早行血液灌流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瘦素(leptin)是新近发现的肥胖基因编码产物,可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发挥生物学效应。已知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来源,近年来研究发现瘦素与肝纤维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瘦素与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做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为主要筛查方法,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断率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iFOBT、CEA、CA72-4、M-CSF)、肠镜及病理检查,对10000名自然人群进行大肠癌的序贯筛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6997份,依据调查问卷分值分为低度危险组(≤5分)、可疑组(>5~<8分)、高度危险组(≥8分)3组,3组共3697例进行iFOBT检测,各组iFOBT阳性率分别为13.34%、18.23%、99.17%,3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检出早期结肠癌6例,其中高度危险组5例,可疑组1例。结肠癌患者iFOBT(定量)以及CEA、CA72-4、M-CSF等血清学指标均高于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患者(P均<0.05)。结论以iFOBT为主的序贯筛查法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主要方法,与某些血清指标相结合,可提高大肠癌的检出率,肠镜及病理检查可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C)在预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EV)中的意义。方法记录80例肝硬化患者的胃镜结果、PC1,1个月后复查胃镜及PC2。根据胃镜所见EV程度分为重度组和非重度组,对复诊前后PC变化及EV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5例因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退出观察、3例1个月后未复诊,72例完成该研究。重度组与非重度组P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月内EV程度无明显变化者PC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内由非重度EV发展为重度EV者复诊前后P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可作为预测重度EV的指标,短期内PC明显下降可作为预测EV程度加重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20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脾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其中64例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对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Child-PtIsh分级越差,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血流量值越大,而血流速度则越慢(P〈0.05)。食管静脉曲张重度组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血流量均较轻中度组显著升高,而血流速度则较轻中度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肝硬化门脉血流对判断肝功能及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指导随访观察,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Pugh(CTP)及包含血肌酐值的CTP(CrCTP)分级对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的意义.分别计算104例肝硬化患者的MELD、CTP及CrCTP分值,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ELD评分、CTP及CrCTP分级判断肝硬化患者3个月生存率的准确性.在判断患者3个月生存率的ROC曲线AUC比较中,MELD评分>CrCTP分级>CTP分级(P<0.05).提示在CTP中引入血肌酐值可以提高CTP分级对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准确性;MELD评分在判断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方面优于CTP及CrCT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iFOBT)为主要筛查方法,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断率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问卷调查、实验室检测( iFOBT、CEA、CA72-4、M-CSF)、肠镜及病理检查,对10 000名自然人群进行大肠癌的序贯筛查.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6 997份,依据调查问卷分值分为低度危险组(≤5分)、可疑组(>5~<8分)、高度危险组(≥8分)3组,3组共3 697例进行iFOBT检测,各组iFOBT阳性率分别为13.34%、18.23%、99.17%,3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检出早期结肠癌6例,其中高度危险组5例,可疑组1例.结肠癌患者iFOBT(定量)以及CEA、CA72-4、M-CSF等血清学指标均高于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患者(P均<0.05).结论 以iFOBT为主的序贯筛查法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主要方法,与某些血清指标相结合,可提高大肠癌的检出率,肠镜及病理检查可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10.
美常安与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美常安和马来酸曲美布汀(舒丽启能)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将86例确诊为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分成A组30例(服美常安500mg,tid)、B组28例(服马来酸曲美布汀0.2g,tid)和C组28(服美常安+马来酸曲美布汀,剂量同前)。疗程14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排便次数、粪便性状。结果3d症状改善率B组、C组优于A组(P<0.05)。A组和B组疗程结束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2.1%,C组达96.4%,总有效率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停药4周内复发率A、B、C组分别为16.7%,32.1%,14.3%,A组和C组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美常安和马来酸曲美布汀对腹泻型IBS均有效,马来酸曲美布汀见效快,美常安疗效持久。联合应用美常安与马来酸曲美布汀可取长补短,对腹泻型IBS可达到止泻快且不易复发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