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发病率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呈上升趋势[1]。多数学者认为UC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精神等因素有关,但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许多研究结果认为肠黏膜局部免疫学异常或正常免疫功能的破坏在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许多细胞因子参与了结肠黏膜的免疫及炎症反应,且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认为这与调节细胞因子基因转录的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织中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分组:UC组(90例);正常对照组(30例)。②IL-8、TNF-α和TGF-β1表达水平的检测: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三者在UC组、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UC组血清中IL-8、TNF-α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并与临床上病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血清中TGF-β1的含量UC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UC组IL-8、TNF-α和TGF-β1的含量明显升高,提示IL-8、TNF-α和TGF-β1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构成也发生了改变.现代社会,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肿瘤的早期诊断就显得极为重要.分化抑制因子(Inhibitors of Differentiation or 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ID)是最近几年研究越来越广泛的肿瘤调节因子,在调节细胞周期进展和细胞分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探讨颈动脉斑块显影情况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 130例患者,其中脑卒中组患者80例,对照组50例,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并发斑块者行实时造影剂增强超声造影,观察斑块显影情况。结果①脑卒中颈动脉硬化患者软斑(33/68,49%)及混合斑(22/68,32%)所占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1,9%;4/21,19%);②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内显影率(42/68,6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超声造影显影情况与脑卒中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斑蝥中毒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描述患者男,39岁。因慢性胃炎口服偏方:斑蝥15只(生炒后咀嚼服下),随后口腔颊部烧灼感,40min后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伴频繁呕吐,先后吐出鲜血及咖啡样液体约1000ml,并有两条肉样物质吐出,3h后排柏油样大便2次,约12h后排尿有烧灼样痛,尿液呈淡血水样。既往无肝肾及溃疡病史。  相似文献   
6.
食管具有多种屏障参与阻止食管黏膜损伤,因而绝大多数人并不因反流而引起食管炎及症状,当这些屏障特别是食管黏膜屏障被胃反流物中的各种损伤因子,如H+、胃蛋白酶、胰酶、胆盐等破坏后,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异常,进而在受到机械或化学等有害因素的攻击后便会产生症状[1]。食管黏膜屏障包括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分为UC组(6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IL-1β、TNF-α和IL-10表达水平的检测: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三者在UC组、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UC组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并与临床上病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UC组血清中IL-10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发病过程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与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不一致,可能存在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8.
沈宁辰  王觅柱 《癌症进展》2023,(11):1184-1187
目的 探讨特异性顶部盘状底板反应蛋白3(RSPO3)在结直肠腺癌中的表达。方法 取3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及瘤旁5 cm处正常组织、30例结直肠腺癌组织及癌旁5 cm处正常组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RSPO3、β-catenin、Bcl-2相关X蛋白(BAX)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RSPO3、BAX、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情况。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RSPO3的表达与β-catenin、BAX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腺癌组织中RSPO3、β-catenin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结直肠腺癌癌旁正常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中RSPO3、β-catenin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结直肠腺瘤瘤旁正常组织,结直肠腺癌组织中RSPO3、β-catenin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结直肠腺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腺癌组织中BAX的相对表达量低于结直肠腺癌癌旁正常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中BAX的相对表达量低于结直肠腺瘤瘤旁正常组织,结直肠腺癌组织中BAX的相对表达量低于结直肠腺瘤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腺癌组织、结直肠腺癌癌旁正常组...  相似文献   
9.
核因子-κB和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活检组织中NF-κB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方法检测60例活动期UC内镜活检标本及30例正常对照石蜡组织中NF-κB表达情况, 同时用放免法检测UC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1β, TNF-α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60例UC组中NF-κB p65均为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 对照组均为阴性和弱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上皮细胞. UC组的NF-κB p65表达平均灰度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66.62±14.88 vs 142.30±19.01, P<0.05); 活动期UC组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9±0.36 vs 1.29±0.36,4.47±1.08 vs 1.37±0.26, 均P<0.01), 而IL-10表达水平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NF-κBp65的表达与活动期UC病情活动性及内镜分级有相关性( P<0.05或0.01).结论: NF-κB诱导、参与了UC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与UC病情活动性及内镜分级有较好相关性, 可客观反应UC的炎症活动情况; 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与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不一致, 可能与NF-κB诱导调控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发现的45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患者,应用IT刀、Hook刀行ESD治疗。将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纳入观察范围。 结果45例结直肠病变接受ESD,其中,2例病变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托举差,术中剥离困难且容易出血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3例癌变且基底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ESD成功率88.9%(40/45)。病变直径为1.5~6.3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1~125 min,平均67 min。3例术后有便血,其中1例保守治疗失败,内镜下成功电凝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7%(3/43)。4例在ESD治疗中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未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9.3%(4/43)。术后40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结论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复发率低。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