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评估局部射血分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5 6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38例 )和非冠心病组 (18例 )两组 ;门控心血池显像获得局部射血分数 (REF)。结果 REF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7%、83%、92 %和 75 % ,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和非心肌梗死冠心病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有明显差异。结论  (1)REF对CHD尤其是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单纯用于诊断以及疗效观察时 ,可替代冠脉造影。 (2 )REF结果阳性时 ,应注意与心肌病鉴别 ;阴性结果时 ,应结合其它资料做出冠心病排除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 2 7例冠心病病人 ,应用 3 0个支架在 6种情况下选择性置入。结果 :2 7例 ,3 0个支架 ,冠脉内支架置入全部获得成功 ,冠脉造影时内膜夹层撕裂的迹象消失 ,支架展开充分达到了预定的直径 ,病人心绞痛及心电图心肌缺血均消失。结论 :支架置入后达到最佳扩张状态 ,减少残留夹层和狭窄 ,对取得长期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病情评估及治疗决策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129例患者依据病变范围分为冠脉0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3支或3支以上);依据病变程度分为冠脉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完全闭塞组,分别统计每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并做统计学分析及前瞻性研究。结果血尿酸水平:冠脉0支病变组(330±70)μmol/L、单支病变组(370±60)μmol/L、双支病变组(470±70)μmol/L、多支病变组(490±50)μmol/L;冠脉正常组(330±70)μmol/L、轻度狭窄组(370±50)μmol/L、中度狭窄组(470±40)μmol/L、重度狭窄组(490±50)μmol/L、完全闭塞组(450±60)μmol/L,即随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扩大或和狭窄程度增加,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高低可作为临床观察和评定冠脉病变发展(病变范围或和狭窄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雷诺嗪对兔心室肌细胞快钠电流的影响.方法 运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了解雷诺嗪对兔心室肌细胞快钠电流的作用,并了解其是否存在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结果 30μmol/L雷诺嗪对兔心室肌细胞快钠电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39.3±2.0)μmol/L,并且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其作用加强,存在使用依赖性.结论 雷诺嗪对兔心室肌细胞快钠电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存在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6.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恶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约40万人死于此症,德国有8-10万人。我国虽无准确的统计数字,但由于人口总数大,估计心脏性猝死的绝对数字不会小。因此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就成了降低猝死率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7.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胺碘酮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静脉与口服联合应用胺碘酮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31例室性心动过速 (VT)和 /或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21例,女 12例,年龄 48±14. 6岁),首剂静脉注射胺碘酮 150 ~300mg, 10min注入。继之以 0. 5~1. 0mg/min维持静脉泵入。静脉维持用药24~48h后给予口服胺碘酮 600mg/d,逐渐减量至 200mg/d维持。观察静脉用药期间的心率,QT间期,VT、VF的发作情况。结果: 22例于用药后 24h获得控制, 6例于 48h后获控制, 3例于 72h后获得控制。静脉用药期间,未见QT间期明显延长。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静脉与口服联合给药起效快,可达到早期抢救生命的目的,又可稳定血药浓度,防止心律失常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QT间期离散度临床应用近况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450003)王现青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710061)崔长琮随着对猝死和室速的研究深入,发现心室肌复极异常在心律失常的发生中占有重要位置,指出QT间期延长是室速发生的重要机制[1]。QT间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置入三腔起搏器的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分析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临床疗效及对CRT无应答的原因.方法:2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8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致密化不全心肌病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已置入双腔起搏器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已置入单腔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可供实验使用的比格犬慢性冬眠心肌模型。方法选取16只健康成年比格犬,分为A组(冬眠心肌组,8只)和B组(假手术组,8只)。A组采用开胸丝线结扎法造成左前降支狭窄(75%),术后每日保持室外活动4 h,靶血管供血区域慢性缺血,制备慢性冬眠心肌模型。B组将丝线穿过前降支下方,但不结扎,其余同A组。两组均于术后3个月终止实验。采用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观察A组左心室壁运动,采用超声心动图观测两组收缩期室壁增厚率(WT%)、左心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 A组左心室壁运动异常,WT%、LVEF减低。结论开胸丝线结扎,术后辅以规律室外运动的方法制备犬冬眠心肌模型,模型制备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对实验人员技术要求低,实验安全无射线,是一种简单可行的冬眠心肌模型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