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肿瘤患者中,12例肿瘤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部分切除。术中无死亡。术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改善和恢复者13例,1例无明显变化,1例术后原有症状加重,经下胃管鼻饲及预防性气管切开治疗10d后拔管,恢复良好。术后随访显示肿瘤全切者无肿瘤复发,且KPS评分均有所提高。肿瘤残余者术后行放射治疗,控制良好。术后并发症以后组颅神经症状为主,经随访大部分患者可恢复。结论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临床表现多样,手术治疗是首选,术后积极控制并发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应用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进行血管内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治疗结果.结果38例患者中致密填塞33例,大部分填塞3例,瘤颈残留l例,术中破裂出血后死亡l例.12例患者入院DSA复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比较困难,通过血管内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积累大量的临床经验,不断提高血管内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联合使用支架和弹簧圈使宽颈动脉瘤和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成为可能[1-2].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干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33例脑干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临床效果通过KPS评分进行评价。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的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结果 33例肿瘤均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其中28例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术中无死亡。术后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改善和恢复者32例,1例因术后急性肺梗塞死亡。术后随访显示除死亡病例外,肿瘤全切者无肿瘤复发,KPS评分均有所提高。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早期出现呼吸障碍,本组2例患者及时行气管切开并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1周后脱机。结论外生型或有较大囊变、相对局限的脑干胶质瘤可行积极手术治疗,术后积极控制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过表达miR-139-5p对胶质瘤U87MG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 在胶质瘤U87MG细胞中瞬时转染miR-139-5p并用real-time PCR方法验证其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转染后各组U87MG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U87MG细胞的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各组U87MG细胞中BMI1蛋白的表达,应用生物信息网站Targetscan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BMI1是否为miR-139-5p的靶基因.结果 miR-139-5p过表达使U87MG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侵袭能力下降,U87MG细胞中BMI1蛋白表达下降,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BMI1为miR-139-5p的靶基因.结论 过表达miR-139-5p抑制U87MG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与下调BMI1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处理方法和不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6月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77例,742例接受单纯弹簧圈填塞治疗,135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共2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继续快速填塞弹簧圈,然后分别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腰大池引流、开颅血肿清除术等处理方法。出院后半年进行临床随访。结果单纯弹簧圈填塞治疗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为1.9%(14/742),支架辅助填塞治疗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为6.7%(9/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8,P=0.001)。23例术中破裂的患者中,10例接受开颅血肿清除,5例存活,5例死亡;7例接受腰大池引流,5例存活,2例死亡;6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全部存活。术后半年共随访13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4例,1分2例,2分2例,3分4例,4分1例。结论单纯弹簧圈填塞治疗的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率低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因病情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蛋白基因α2(COL1A2)与中国人群颅内动脉瘤(IA)发生之间的关系及中国与日本、德国人群COL1A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特征。方法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COL1A2基因功能性SNPrs42524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差异,同时对中国人群与日本和德国人群进行组间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差异性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COL1A2基因功能性SNP rs42524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人群之间COL1A2等位基因频率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COL1A2基因是中国人群IA患者的易感基因之一,中国人群与日本、德国人群COL1A2等位基因分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Ⅳ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4A1)与中国东北地区颅内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及不同人群COL1A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特征.方法 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进行全基因组DNA提取,应用PCR反应扩增目的片断,并进行特异位点酶切,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两组COL4A1基因功能性SNP rs3783107位点基因型频率之间、等位基因频率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不同人群之间COL4A1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 COL4A1基因可能不是中国东北地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易感基因之一.但中国东北地区人群与荷兰人群COL4A1等位基因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川芎嗪联合运动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模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突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将96只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运动训练组(B组)、川芎嗪组(C组)和川芎嗪联合运动训练组(D组),每组24只。C组和D组大鼠在手术后24 h开始给予川芎嗪治疗,A、B两组大鼠在相同时间给予剂量相当的生理盐水,B组和D组大鼠术后24 h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分别在7 d、14 d、21 d、42 d对各组大鼠的星形胶质细胞、突触、突触素等指标和大鼠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D组大鼠21 d、42 d的运动功能评分为比A和B组高(P0.01)。术后第42 d时,A、B、C、D组在8 000倍视野下的星形胶质细胞个数组间t检验表明A、B组间差异显著(P0.05),A、C差异有显著性(P0.05),A、D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胶质细胞和突触数目呈同步增多。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显示,D组脑梗死周边区GFAP和突触素阳性信号密度值也在21 d,42 d高于A、B和C组(P0.01)。结论川芎嗪联合运动训练可促进急性脑梗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有利于突触重建及其功能修复,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