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并用L-肉碱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黄芪注射液、维生素C等常规药物治疗;试药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以及L-肉碱治疗。结果:试药组临床治愈率为69%,对照组临床治愈率4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药组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比较显著改善(P0.05);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并用L-肉碱能明显提高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绵羊急性肺血栓栓塞(AFTE)模型.方法 实验用绵羊10只,采用Seldinger血管穿刺技术,建立股静脉和股动脉导管通路,在C型臂数字减影X线透视下.将导管插入肺动脉,将羊自体血栓注入选择的肺动脉分支,监测肺动脉造影,肺动脉压力、股动脉压力、心率、PaO2等指标评估肺栓塞模型的建立.结果 基础肺动脉压力(27.3±9.6)mmHg,股动脉收缩压(126.4±13.7)mmHg,心率(103±15)次/min,股动脉血PaO2(87.7 4-12.0)mmHg,n=10;注入血栓剂量(30±5)ml后60 min,肺动脉压力(52±49)mmHg;股动脉收缩压(100±21)mmHg;心率(150±26)次/min;股动脉血PaO2(62.4±11.1)mmHg,P均<0.01;肺动脉造影显示选择的肺动脉栓塞成功.结论 实验绵羊股静脉、腔静脉系统及右心系统解剖学特征适合于建立导管通路,建立选择性急性肺栓塞模型;建立选择性绵羊急性肺栓塞实验模型可行性、稳定性良好,具有栓塞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的可控制性,影像学特征更适合于急性肺栓塞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情况与左心室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心电图将急性心梗患者分成QRS终末变形阳性(QRS+)组(n=22)与QRS终末变形阴性(QRS-)组(n=46),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2周与6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6个月时QRS-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室壁活动异常积分(VWMA)明显小于QRS+组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QRS+组(p<0.05)。结论心电图QRS终末变形可作为急性心梗后左室重构和左室功能变化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情况与左心室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入院心电图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成QRS波终末变形阳性(QRS+)组(22例)与QRS波终末变形阴性(QRS-)组(46例),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2周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术后6个月QRS-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IN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及室壁活动异常积分(VWMA)明显小于QRS+组(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INEF)显著高于ORS+组(P<0.05).结论 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和左心室功能变化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氯芬酯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塞病人9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1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2例,年龄(67.4±10.7)a;对照组46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68.3±11.3)a。分别静滴盐酸甲氯芬酯500g和胞二磷胆碱500mg,共15d。比较治疗后两组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脑梗塞组的HRV各参数与健康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HRV各参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HRV各参数较治疗前虽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对心率变异性有明显影响。甲氯芬酯干预急性脑梗塞对心率变异性影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初期开展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效果及技术问题。方法对20例植入CRT/CRTD的患者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功能指标,描述左室电极的植入过程,随访患者预后。结果术后6个月有关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均<0.01),随访32.9±21.9个月,死亡4例,其中1例猝死,3例非心脏原因死亡。左室导线进入冠状窦失败改为右室双位点起搏2例(2/20,10%),左室导线难以固定于靶静脉改为经心中静脉与靶静脉吻合支1例(1/20,5%),冠状静脉阶段性狭窄1例(1/20,5%),术后导线脱位3例(3/20,15%)均成功复位。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冠状静脉显影9例(9/20,45%),术中测试左室电极刺激膈肌跳动经调整电极位置均可避免。结论 CRT治疗心衰有效;术前冠状动脉/冠状静脉造影对指导和易化左室导线植入有益。右室双位点起搏改善心衰不明显,适当调整电极可避免膈肌刺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盐酸甲氯芬酯对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探讨其对脑梗死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9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甲氯芬酯治疗组46例、吡拉西坦对照组45例),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甲氯芬酯治疗组静滴盐酸甲氯芬酯,吡拉西坦对照组静滴吡拉西坦,共15 d;比较各组HRV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脑梗死患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PNN50、HRVTI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甲氯芬酯治疗后HRV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吡拉西坦治疗后SDNN、SDANN、SDNN Index较治疗前增高(P<0.05),而RMSSD、PNN50、HRVTI无显著变化.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甲氯芬酯治疗组各项指标高于吡拉西坦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受到抑制,甲氯芬酯能改善脑梗死后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对预防心血管事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mVvs9.28±3.34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minvs12.85±5.82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次vs1.62±0.77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9.
膈下脓肿并发心包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我们临床发现的膈下脓肿并发心包炎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病例1患者女,64岁。因活动后胸闷、气急5年,入院。既往有风心病史,无栓塞史。体检:心率98次/分,律不齐,心尖区闻及2^+/6级双期杂音,P2亢进,血压13/8kPa。心电图:心房颤动,S—T段压低;胸片示左心耳膨出,CTR58%;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未发现左房内血栓。冠脉造影:左冠前降支中段轻瞍狭窄,回旋支左房支终末端成网状血管团,并有造影剂喷入左房腔,形成血管瘘(图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