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手术治疗伴有滑膜增生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该院手术治疗的37例(41腕)伴有腱周滑膜组织增生的CTS患者,术中均在内镜下切断腕横韧带,同时经内镜入口切除指浅屈肌腱周围增生的滑膜。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变,统计术后优良率。结果按Kelly分级,术后整体优良率为95.12%。夜间麻醒症状均消失,Tinel征、Phalen征阳性率降低至2.44%(P0.05),两点辨别觉平均值低至(3.5±0.9)mm(P0.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伴有腕管内滑膜轻度增生的特发性CTS患者,内镜下腕横韧带切开联合滑膜组织切除,是一种新的、可行的、近期疗效显著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当今世界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等病原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Lm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给世界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Lm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包括可移动元件介导的耐药基因转移、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抗生素的外排作用、灭活酶的产生、生物被膜的形成等多种机制。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及临床来源Lm的耐药特征及机制进行综述,为李斯特菌病的合理用药,耐药菌株的监测以及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影像学参数测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各影像学参数和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老年人桡骨骨折行手法复位中最重要的影像学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行保守治疗的60岁以上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5例,男17例,女28例;年龄60~89岁,平均64.49岁;随访测量影像学参数以并评价临床疗效。影像学参数是在标准腕关节X线片上测量掌倾角、桡骨高度、尺骨变异、尺偏角等;腕关节临床疗效通过Dienst评分标准来评价;多因素线性回归法分析各影像参数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 :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6个月;所有桡骨远端骨折获得愈合。末次随访根据Dienst评价:优27例,良10例,可6例,差2例。影像学参数指标中桡骨高、掌倾角以及尺骨变异和自测腕关节功能有明显相关性。当桡骨高8.12 mm、掌倾角-1.64°、尺骨变异4.05 mm时,Dienst功能结果优良率较高。结论 :桡骨高、掌倾角及尺骨变异等影像学参数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恢复有相关性,其中最重要的参数为桡骨高度,提醒术者对于老年人桡骨骨折行手法复位时复位前后尤为注意该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吻合浅静脉的游离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对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2例患者,应用游离前臂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将穿支血管及其伴行静脉与受区动、静脉吻合,同时将皮瓣的皮下浅静脉与受区近端静脉吻合,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发生静脉危象,随访3~ 24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及厚薄较满意,手指伸、屈功能恢复较满意.3例吻合神经者,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5~7mm.结论 吻合浅静脉的前臂游离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减少静脉危象的发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研究前臂背侧部穿支来源、数量、起始、管径、长度、变异情况,为前臂背侧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新鲜成人标本10具,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另有20侧上肢标本经腋动脉加压灌注红色乳胶.动脉造影标本行CT扫描后,对前臂穿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对前臂标本进行层次解剖.主要观测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外径、蒂长及与肱骨外上髁距离等.穿支分布面积应用Scion Image进行测量. 结果 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中上段发出(5±2)支穿支供应皮肤.每个穿支斜行0.8~2.7 cm,穿过肌间隙后入皮下,蒂长(2.5±0.2)cm,穿支平均外径(0.5±0.1 )mm,单穿支供血面积为( 22.0±15.0)cm2.骨间前动脉背侧皮穿支主要分布于前臂远侧1/3段和腕背部,平均直径0.8 mm. 结论 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游离穿支皮瓣,以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为蒂的转位穿支皮瓣,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章伟文  王欣  潘佳栋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423-1424
创面覆盖的方法有植皮和皮瓣移植2大类。一般情况下,对于无骨、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的创面可采取中厚断层皮片或全厚皮片植皮治疗;对于有深部组织外露或准备后期在同一部位行多次手术的创面则需行皮瓣移植治疗。皮片的存活主要依靠创面基底的毛细血管能顺利长入真皮层并提供血供,而皮瓣本身就有一套自主的供血系统,它同周围组织愈合的机理与创口愈合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7.
微型骨锚一期重建急性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应用微型骨锚对急性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进行手术修补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7月至2009年5月,对11例急性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完全损伤的患者,采用Mitek micro微型带线骨锚一期植入第一掌骨头或拇指近节指骨基底侧方尺侧副韧带断裂的附着处,用锚尾部的缝合线缝合撕脱的侧副韧带重建起止点.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平均2.4年.按Saetta标准评定:优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0.9%.X线片显示骨锚未见松动、脱落.结论 应用骨锚对急性拇指掌指关节尺侧副韧带损伤进行手术修补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容易掌握,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下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是临床研究中的难点和重点.严重的下肢淋巴水肿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极大.近年来,血管化淋巴结皮瓣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术方式,对重度下肢淋巴水肿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对血管化淋巴结皮瓣移植的作用机制、手术方式、辅助手段、常见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穿支皮瓣因具有“供区破坏小,受区修复效果佳”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组织缺损的修复与重建[1]。随着应用穿支皮瓣的临床病例逐渐增多,血管吻合口栓塞、血管蒂过度扭转、皮瓣跨区供血等术中问题时常出现,易引起皮瓣血供不足从而导致皮瓣坏死。术中对皮瓣血供的实时准确评估有助于第一时间判断阻碍组织灌注的原因,并可通过及时干预减少不可逆性损伤,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两具新鲜尸体行全身动脉造影,并对小腿部动脉进行二维显影和三维重建.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34例.其中,手部25例,足部9例;感染创面12例,清洁创面22例,皮肤缺损面积6 cm×4 cm~13 cm×8cm,皮瓣切取面积为7cm×5cm~ 14cm×9cm.23例皮瓣由1条穿支血管营养,余11例由2条穿支营养;15例在切取皮瓣时解剖出1条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9例皮瓣通过缝合皮神经重建感觉.结果 将小腿后区分为5个血管区,并获得腓肠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重建图像.临床应用29例皮瓣均顺利成活,5例皮瓣出现水泡,经拆线处理最终成活.随访6~21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无明显臃肿,9例缝合皮神经的手背部皮瓣感觉恢复为S2~S3. 结论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较恒定,皮瓣薄且柔软,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及腓肠肌,是手、足刨面修复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