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病例资料 患儿男性,8岁7个月,因“发现心脏杂音8年”入院。生长发育、活动量稍差,多汗,易感冒。无发作呼吸困难、发绀、晕厥、黑蒙,无咯血,无水肿。既往史:无特殊。查体:血压:右上:100/60mmHg(1mmHg=0.133kPa):右下:80/50mmHg。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经皮房间隔造口术在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治疗中的左心引流效果,探讨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9例接受V-A ECMO治疗时以房间隔造口手术进行左心引流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2~72岁。心脏外科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3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记录患者基础资料、手术数据、转归与随访结果等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经皮房间隔造口术,平均手术时间42.2 min。术后出现前纵隔血肿1例。ECMO辅助期间无肺水肿或血栓形成事件,无再做治疗关闭房间隔造口。结论经皮房间隔造口手术可安全有效地进行左心引流,利于严重左心衰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研究蟾毒灵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在膀胱癌中的抗肿瘤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测定蟾毒灵对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蟾毒灵对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RT—PCR法检测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l)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蟾毒灵可抑制人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并呈现出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蟾毒灵能诱导T24细胞凋亡;20nmol/L浓度的蟾毒灵预处理膀胱癌T24细胞后,与对照组(36.42%)进行比较,可分别在12h(69.76%)和24h(88.14%)显著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P〈0.05),且可降低膀胱癌T24细胞的CyclinDlmRNA表达水平。结论:蟾毒灵能显著抑制人膀胱癌T24细胞增殖,诱导T24细胞G0/G1周期阻滞,下调人膀胱癌T24细胞CyclinDl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
梁宇  沈群山  张珺  孟杰  李海波 《安徽医药》2019,40(6):609-612
目的 研究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的5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将仅行TURB-t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TURB-t术后且行二次电切的28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使用吉西他滨即刻灌注治疗。分析两组患者肿瘤病灶残留、肿瘤的复发率及进展率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首次TURB-t术后残留率为8.33%,观察组为14.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815)。对照组患者12个月内肿瘤复发率为33.33%,观察组为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对照组患者24个月内复发率为50.00%,观察组为17.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8,P=0.014)。对照组患者24个月内肿瘤进展率为33.33%,观察组为7.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结论 二次电切能减少肿瘤病灶残留,二次电切联合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治疗能够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膀胱癌在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与羟基喜树碱对预防患者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Meta分析,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关于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或部分膀胱切除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治疗的比较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7月,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软件RevMan5.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同质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1426例膀胱癌患者,其中行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患者757例,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患者669例。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有效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1.31,95%CI为1.02~1.67,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复发率低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0.76,95%CI为0.59~0.97,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膀胱刺激症状发生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1.54,95%CI为1.13~2.12,P<0.05),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的血尿发生率高于羟基喜树碱(OR值为2.46,95%CI为1.24~4.88,P<0.05)。结论膀胱癌在保留膀胱术后或电切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较灌注羟基喜树碱有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介绍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mVSD)导管介入封堵术中建立轨道时的一种操作技巧.方法 选择117例PmVSD患儿实施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术中应用导丝引导输送鞘管指向左心室心尖部的方式建立输送轨道,观察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全部手术时间22~58 (33.36±8.50) min,X线透视时间(13.02±4.11) min.12岁以下儿童75例采用全麻下实施操作,余患者均采用5%利多卡因局麻下实施.所有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但有25例因术中导丝穿过三尖瓣腱索而重新建立轨道;有16例发生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恢复后继续实施操作并获得成功;有2例因封堵器型号不当而更换封堵器.有1例术后出现微量残余分流.术后未出现即刻主动脉瓣反流、新发的三尖瓣反流及溶血者.随访12个月中并未发生封堵器移位、迟发的传导阻滞、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溶血.结论 应用导丝引导输送鞘管指向左心室心尖部这一改良技术可提升PmVSD导管介入封堵术建立输送轨道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PTPA)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单臂试验。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确诊的CTEPH患者。以明确诊断CTEPH的时间为基线, 收集入选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世界卫生组织(WHO)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以及右心导管测定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患者分次行PTPA, 统计每位患者扩张血管数, 术后24周随访并复查右心导管。记录手术安全性指标, 包括全因死亡、围术期并发症、再灌注肺水肿等。结果共入选患者19例, 年龄(56.3±12.5)岁, 男性7例。入选患者分别进行了1~7次PTPA, 总计56次, 累计扩张肺动脉260支, 每次扩张血管(5.14±2.36)支。共13例患者测定了6 min步行距离, 为(307±130)m。入选患者PTPA术后均自述体力明显改善, 尤其以第一次手术后为著。PTPA术后24周, 入选患者平均肺动脉压由基线的(40.11±7.55)mmHg(1 mmHg=0.133 k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