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能有效抑制艾滋病病毒(HIV)的复制,极大地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艾滋病从一种致死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然而,HAART无法彻底清除病毒,HIV可潜伏在病毒储存库中,根治艾滋病困难巨大。因此,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并维持机体免疫功能,即功能性治愈,成为近期艾滋病治疗的目标。随着"柏林病人"和"密西西比婴儿"的报道,功能性治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对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的差异,有助两者的鉴别诊断,利于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0例IC和30例UC患者,对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C组发病时间[(5±7)d]明显较UC组发病时间[(953±1354)d]短.IC组中65%的患者伴有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房性早搏、腹部手术史等疾病史中的一项或几项,明显高于UC组的20%;IC组以急性发病、腹痛(85%)、血便(60%)及腹泻(50%)多见,而UC且以腹痛(83%)、腹泻(63%)、黏液脓血便(57%)及里急后重(20%)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内镜表现方面,IC多以沿肠系膜侧分布的纵形溃疡为主(60%),且病变多仅累及肠腔的1/4~1/2周(80%),呈节段性分布(60%),与邻近正常黏膜分界清楚(75%),而UC则以弥漫性地图状溃疡为主(43%),病变多累及肠腔全周(90%),炎性息肉明显多见(37%).在组织病理学方面,血管扩张充血(90%)、间质严重水肿(95%)在IC中多见,血管壁增厚(50%)是其特征性表现,隐窝脓肿(47%)则在UC中多见.两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病理学特点、肠镜下表现以及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为IC和UC的鉴别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小胃癌和小胃癌临床、独特的生长模式及病理组织学变迁的特点,利于选择治疗方案。方法对31例微小胃癌和小胃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微小胃癌及小胃癌组占同期早期胃癌病例的10.6%;微小胃癌组、小胃癌组高、中分化型分别为72.7%、55.0%;黏膜内癌分别为81.8%、35.0%;微小胃癌组不伴淋巴结转移,小胃癌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两组脉管浸润均阴性;微小胃癌组、小胃癌组癌肿表层部与浸润部病理组织学同型性分别为90.1%、85.0%;微小胃癌组及小胃癌组浸润部较表层部分化程度趋向低下者9.7%,趋向高分化3.2%。结论微小胃癌组较小胃癌组高、中分化型比例高、浸润浅;小胃癌可出现淋巴结转移;随着肿瘤的发展,微小胃癌及小胃癌自表层部向浸润部发展,病理组织学多趋低分化变迁;绝大部分微小胃癌及半数以上(高、中分化型、无淋巴结转移、无脉管浸润者)的小胃癌,可选择内镜下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4.
HIV可潜伏感染形成病毒储存库。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彻底清除病毒,且患者须终生服药,由此带来许多不良反应,并对世界卫生体系带来巨大的负担。通过特殊的治疗手段可实现即使中断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也能长期维持HIV RNA检测不到、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治疗后控制状态,即HIV功能性治愈,这是治疗HIV感染的下一个可及的目标。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包括激活病毒储存库、早期治疗、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多种策略,以期实现HIV功能性治愈。当前研究既取得一定进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未来仍需多种策略的联合以实现HIV功能性治愈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丙型肝炎肝硬化四种不同慢性肝病中检测的cut-off值对肝纤维化测量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我院2009年4月-2010年6月临床诊断的肝病患者共1 458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398例、慢性丙型肝炎44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3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76例,分别行Fibroscan测量cut-off值,分析其在不同肝病符合率及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Fibroscan检查的cut-off值以12.4 KPa为分界线,通过与临床诊断对比,Fibroscan检查在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17%、70.60%、85.80%、85.39%。其中在丙肝和乙肝诊断符合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117例慢乙肝患者的Fibroscan检测的cut-off值与临床诊断不符合,其中34例患者BMI﹥25 kg/m2,占29.06%;74例肝功能ALT﹥80 U/L,占63.25%。结论 Fibroscan可协助诊断慢性肝病,尤其在慢性丙肝诊断方面意义重大。肥胖和肝脏炎症活动是影响Fibroscan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合适人群的界定、恰当时机的选择对提高Fibroscan检测准确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西安市目前启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依从性的因素及其与治疗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病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依从性相关信息知晓情况、服药行为、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535例服药病例,474例(88.6%)报告最近一个月无漏服或超过固定时间2小时服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影响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有:宗教信仰[比值比(OR)=15.837,P=0.011]、每天服药次数(OR=3.905,P0.001)、饮酒(OR=3.058,P=0.007)、服药提醒装置(OR=3.012,P=0.001)、按时随访(OR=2.079,P=0.025)、依从性相关信息知晓状况(OR=1.558,P0.001)。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毒学失败31例。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治疗时间和依从性是影响病毒学应答的关键因素。结论 HIV/AIDS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直接影响治疗结局,它的建立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与信息-动机-行为(IMB)技能模型契合,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强化病人对ART相关信息的认知、服药动机及服药行为技能提高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PBL+CBL"联合教学法在传染病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9年2月20日-2019年10月31日在传染科临床实习的58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BL+CBL"联合教学组与对照教学组,通过比较临床实习考试成绩与实习结束后的调差问卷评价两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果"PBL+CBL"联合教学组的基础理论知识成绩、病例分析成绩及总成绩均高于对照教学组实习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L+CBL"联合教学组的实习生在加深理论知识记忆、掌握必要临床技能、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提高文献查阅能力、提高临床实习兴趣、培养临床思维、对教学方法满意方面均优于对照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CBL"联合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传染病临床实习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结直肠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及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结肠镜检查成为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与大肠埃希菌肝脓肿(ECLA)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两种细菌性肝脓肿,分析这两种肝脓肿的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肝脓肿患者资料,其中病原学检查阳性145例。比较KPLA与ECLA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预后。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45例病原学检查阳性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66例,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42例。与KPLA患者相比,ECLA更好发于年龄较大人群(t=-2.250,P=0.027),多合并胆道疾病(χ2=10.019,P=0.002)、腹部手术史(χ2=27.481,P 0.001)、肿瘤(χ2=17.745,P 0.001),多出现复发性肝脓肿(χ2=13.745,P 0.001)。KPLA好发于糖尿病患者(χ2=17.505,P 0.001)。实验室检查方面,与KPLA患者相比,ECLA患者TBil水平较高(U=880.000,P=0.001),Alb(t=-2.625,P=0.010)、PLT(U=1719.000,P=0.036)水平降低。影像学分析显示,ECLA常见多发肝脓肿(χ2=23.372,P 0.001),KPLA脓肿直径多大于5 cm(χ2=7.637,P=0.006)。并发症方面,ECLA更易出现肺部感染(χ2=18.857,P 0.001)和肺气肿(P=0.013)。ECLA易出现多重耐药菌,两组在治疗方面均多采用抗生素联合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患者入院APACHEⅡ评分(比值比=0.049,95%可信区间:0.026~0.266,P 0.001)。结论 ECLA多发生于年龄较大且合并胆道疾病患者,易复发,影像学常见多发性脓肿,易合并肺炎及肺气肿,ECL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率较高,需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0岁。因上腹部疼痛在外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小弯病变而来就诊。入院后胃镜检查示胃窦小弯处可见4.5 cm×3.5 cm大小Ⅱa胃癌病变(图1A、1B),术前腹部B超、CT等检查均未见胃周围淋巴结肿大,超声分层显示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活检病理显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伴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