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触”)转为窦性心律与否在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预测价值。并探讨相关的复发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分步法消融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79例,包括环肺静脉电隔离、线性消融、冠状窦消融、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对充分消融后未转为窦性心律者给予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依据消融结果分为A组(转为窦性心律组,n=25)和B组(未转为窦性心律组。n=54),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经过平均(121±4.9)个月的随访。A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20%)低于B组(50%)(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维持转为窦性心律上A组高于B组(P〈0.05)。在预测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因素中,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均显示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史长和左心房前后径增大是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转为窦性心律与否直接影响术后的成功率。消融术后未能转为窦性心律、左心房前后径增大及心房颤动史长是术后复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 ,MSCs)直接心肌梗死 (MI)区域注射移植后 ,MSCs能否存活定居于MI区域、能否转化为心肌样细胞及血管组织细胞 ,进而改善心脏功能。材料与方法1.材料 :MSCs取自健康成年兔股骨骨髓 ,通过密度梯度法分离获得 ,DMEM 2 0 %胎牛血清培养扩增 ,每周 2次换液 ,生长至培养瓶 70 %时传代。流式细胞仪分析 :CD34(- ) 2 0 % ,CD4 5 (- )1 5 % ,CD2 9( ) 99 9% ,CD16 6 ( ) 78 8% ,CD117( ) 77 4 % ,符合MSCs标准[1,2 ] 。成年雄性纯种新西兰白兔 4 9只 ,分组…  相似文献   
3.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探讨其原因和机制 ,总结经验、教训 ,以期减少其发生。方法 :2 0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用Sigwart法行化学消融术 ,观察术中、术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结果 :2 0例患者中合并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2例 ,前壁心肌梗死 1例 ;术后心室颤动 1例 ;永久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 ;术后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1例 ;术中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栓塞 1例。结论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术中及术后可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 ,明确靶血管与消融心肌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一支或多支间隔支动脉行化学消融 ,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继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继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ATA)的机制和对策.方法 继发ATA 15例.左房各肺静脉逐一标测,对恢复心房-肺静脉传导的静脉补点消融,达到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成功后仍然存在或诱发ATA的则进行CARTO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并行辅线消融或局灶消融,直到不能诱发.结果 经电生理标测发现14例恢复了心房-肺静脉传导.相应补点消融后电隔离,9例不能再诱发,3例诱发了左房大折返心动过速,左房顶部/峡部消融后终止,1例诱发左房局灶心动过速,局灶消融后成功.2例诱发右房大折返心动过速,右房峡部消融后消失.术后随访1~16(5.5±4.4)个月,13例无复发,2例发作明显减少.结论 左房-肺静脉传导恢复是继发ATA的重要机制;其他机制还包括左房顶部、峡部、右房峡部依赖的大折返心动过速以及局灶房性心动过速等.对继发ATA,先检查肺静脉并补点消融很重要,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尚需根据CARTO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进行个体化的消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Algisyl可植入性水凝胶在心力衰竭中的运用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脏中心开展2例Algisyl可植入性水凝胶治疗心力衰竭的手术过程与患者预后情况,并对术前评估、术中操作以及患者术后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2例患者严格进行术前评估;术中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由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生实施左侧肋间切口,暴露心脏;确认患者的左心室中间水平为注射部位,每个注射点注射0.3 mL Mgisyl,注射点间距1.5 cm左右(总注射针数取决于患者心脏大小,一般14 ~ 19点).术中患者未发现持续性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现象,无心脏骤停、过敏、栓塞等不良事件.术后患者胸闷气急等症状明显缓解,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手术首次采用斜行进针和实时超声监控的方法,避免Algisyl进入血液,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结论 Algisyl可植入性水凝胶在心力衰竭中的运用是安全可行的,患者的远期预后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肺静脉的肌袖电位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肺静脉节段性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开始到目前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的线性消融[1-4],消融已成为心房颤动临床研究的热点.但在消融后早期出现心房颤动复发及新发的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已越来越引起临床研究者的关注[5-8].本文介绍心房 颤动消融后心房颤动复发、新发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的发生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图像融合系统指导下构建的左心房三维结构对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接受消融的80例心房颤动患者,其中42例在图像融合系统指导下(A组)、38例单纯在常规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B组)行消融.消融策略:左右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左心房顶部、底部、峡部和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窦口部消融.结果 A组平均随访21.2±3.6月,36例(85%)3月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心房颤动复发,其中3例扩张型心肌病和1例肥厚型心肌病消融成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B组平均随访22.1±3.3月,27例(71%)3月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心房颤动复发;另2例在再次消融后痊愈.结论 图像融合系统能提高心房颤动消融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新西兰白兔心肌梗死区域的修复作用。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及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心肌梗死模型制作采用开胸左冠脉边缘支结扎法 ,术前 2 4h及术后 6d予G CSF 10 μg/ (kg·d)皮下注射处理。另外两组皮下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1周对照。三组术前、术后 4周均查心超 ,观察心功能的改变。 4周时处死动物 ,取出心脏 ,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域的病理变化。结果 药物治疗组 4周后心功能EF值 (0 6 95± 0 0 38)较心肌梗死组(0 5 5 4± 0 0 6 5 )上升 (P <0 0 5 ) ,低于假手术组 (0 74 7± 0 0 19) ;HE染色和免疫组化病理检查发现有新生的血管。结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修复心肌梗死区域 ,促进血管新生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临床试验已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状况包括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患者的预后。近几年,随着RE-VERSE、MADIT-CRT和RAFT等研究结果的相继公布,进一步拓展了CRT在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