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探究汉黄芩素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血糖及肾组织TLR4、NF-κBp65的影响.方法:9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二甲双胍组及汉黄芩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采用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汉黄芩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50、10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足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给予C57BL/6J小鼠高脂饮食并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肾病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糖尿病肾病对照组(DN组,n=8)、艾塞那肽干预组(DN+Ex组,n=8)。同时将普通饲料喂养的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n=8)。干预结束后,测定血糖、肾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采用过碘酸希夫染色(PAS)观察小鼠肾小球病理学改变,实时定量PCR分析肾小球组织中促纤维化分子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基因转录水平,免疫荧光染色及电镜观察足细胞损伤及凋亡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小球组织中裂孔膜肾病蛋白(Nephrin)、活化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表达水平。结果与DN组相比,DN+Ex组小鼠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显著降低(P<0.01)。PAS染色及分析发现,艾塞那肽干预治疗改善了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和肾小球肥大(P<0.05)。实时定量PCR显示,与DN组小鼠相比,DN+Ex组小鼠的肾小球组织中Collagen Ⅳ、TGF-β和Fibronectin基因表达下调(P<0.01)。免疫荧光染色和电镜显示,艾塞那肽干预治疗改善了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足细胞损伤及凋亡。Western印迹法发现,艾塞那肽干预后糖尿病小鼠肾小球组织中的Nephrin水平升高(P<0.01)、Cleaved caspase-3水平下降(P<0.01)、p-Akt水平升高(P<0.01)。结论艾塞那肽能够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足细胞损伤及凋亡,减少蛋白尿,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肾小球中磷酸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鸢尾素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脂分化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兔BMSCs,检测鸢尾素对BMSCs增殖的影响。BMSCs成脂诱导后,实时荧光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成脂相关基因PPARγ和C/EBPα的转录表达,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质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检测Wnt10a信号蛋白的表达。结果 鸢尾素不影响BMSCs的增殖活性;显著下调PPARγ[成脂诱导第7天,(0.20±0.06)vs(1.00±0.10);成脂诱导第14天,(0.61±0.06)vs(1.00±0.15)]和C/EBPα[成脂诱导第7天,(0.40±0.06)vs(1.00±0.12);成脂诱导第14天,(0.70±0.09)vs(1.00±0.18)]的表达,明显抑制BMSCs成脂分化[(0.45±0.05)vs(0.95±0.10);P<0.05];同时,鸢尾素明显促进Wnt10a表达[(5.01±0.78)vs(1.00±0.25);P<0.05]。结论 鸢尾素可抑制BMSCs脂向分化,其作用与激活Wn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鸢尾素(Irisin)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 E-/-)小鼠糖尿病模型(n=20)并分为鸢尾素组(n=10)、糖尿病对照组(n=10),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n=10),分别静脉注射鸢尾素或等量生理盐水。鸢尾素干预4周后,测定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干预12周后,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等炎性因子水平;油红O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主动脉粥样斑块表面积及横断面积;抗CD68和抗CD90免疫组化染色测定斑块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浸润;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析主动脉壁IL-6、白细胞介素-10、TNF-α等炎性因子信使核糖核酸(m RNA)转录水平。结果:鸢尾素组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小鼠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血中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粥样斑块表面积[(22.57±2.17)%vs(35.09±2.38)%,P0.05]及横断面积[(19.36±1.85)%vs(25.53±7.87)%,P0.05]减小,斑块巨噬细胞[(30.5±2.79)%vs(41.34±9.13)%]、T淋巴细胞[(28.11±4.24)%vs(35.79±9.11)%]浸润减少,主动脉壁炎性因子m RNA转录水平下降[IL-6:1.76±0.50 vs 3.78±1.15;TNF-α:1.05±0.30 vs 2.11±0.48;细胞内黏附分子-1:1.96±0.69 vs 2.71±0.7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0.87±0.21 vs 1.45±0.25;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1.34±0.34 vs 1.77±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鸢尾素可改善Apo E-/-糖尿病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保护及抗炎反应是其保护血管的重要机制。鸢尾素具有潜在的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贫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 例在该院经病理确诊为DN 的患者, 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采用回归性分析贫血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以及DN 病理分型和肾小管损伤评 分的关系;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性别DN 患者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非贫血组肾小球滤过率估 算值(eGF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血清铁(SI)、转铁蛋白(TR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高于贫血组(P <0.05),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 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UACR)、糖尿病病程(DD)低于贫血组(P <0.05)。②男性患者中,非贫血组DD、 Scr、BUN、UACR、hs-CRP 低于贫血组(P <0.05),HbA1c、ALB、TG、eGFR、SI、TRF、总铁结合率高 于贫血组(P <0.05);女性患者中,非贫血组UACR、hs-CRP 低于贫血组(P <0.05),eGFR、ALB、HbA1c 高于贫血组(P <0.05)。③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患者eGFR、ALB、DD、hs-CRP 与贫血相关(P <0.05); 女性患者ALB、hs-CRP 与贫血相关(P <0.05)。④Ⅱ a 型患者的Hb 水平高于其余病理分型患者(P <0.05)。 ⑤非贫血组肾小管损伤评分低于贫血组(P <0.05)。结论 DN 患者贫血的相关因素包括DD、肾功能恶化、 铁代谢紊乱、微炎症状态等,肾小管及间质损伤可能是肾功能异常导致贫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糖尿病小鼠胸主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40只4周龄健康雄性ApoE-/-小鼠按随机数字法选择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以正常饲料喂养,其余30只以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连续5d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0 mg/kg)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将造模成功小鼠共2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GDF11组(0.1 mg·kg-1·d-1腹腔注射,n=10)和糖尿病对照组(T2DM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腹腔注射,n=10).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bA1c、GDF11浓度,并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敏感性指数(HOMA-ISI);测定各组小鼠离体胸主动脉条的张力反应及主动脉一氧化氮含量,Western印迹检测主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eNOS(P-eNOS)、Smad2/3、磷酸化Smad2/3(P-Smad2/3)水平.结果 与NC组相比,T2DM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bA1c水平升高,GDF11浓度及HOMA-ISI降低,乙酰胆碱引起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降低;与T2DM组相比,GDF11组上述指标均有改善(F=70.923~675.430,P均<0.01).而硝普钠诱导的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反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T2DM组血管中一氧化氮含量、P-eNOS水平、磷酸化Smad2/3水平下降,GDF11组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升高(F=40.120~148.060,P均<0.01).结论 GDF11通过促进一氧化氮生成,激活Smad2/3信号通路,改善ApoE-/-糖尿病小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塞那肽对高糖诱导的小鼠足细胞损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足细胞系MPC5细胞按照不同葡萄糖培养浓度和干预因素分为以下5组:正糖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n=3)、甘露醇高渗对照组(5.5 mmol/L葡萄糖+19.5 mmol/L甘露醇,n=3)、高糖组(25.0 mmol/L葡萄糖,n=3)、高糖+艾塞那肽组(25.0 mmol/L葡萄糖+100 nmol/L艾塞那肽,n=3)和高糖+艾塞那肽+LY294002组(25.0 mmol/L葡萄糖+100 nmol/L艾塞那肽+50μmol/L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n=3)。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膜联蛋白Ⅴ-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裂孔膜肾病蛋白(nephrin)、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以及磷酸化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子(p-BAD)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t检验。结果与正糖对照组和甘露醇高渗对照组比较,高糖组足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分别为(28.60±2.65)%、(4.50±0.75)%和(4.55±0.65)%,t=-19.19、-19.15,均P<0.01],细胞内nephrin蛋白表达降低(分别为0.22±0.03、0.72±0.06和0.73±0.08,t=11.43、11.52,均P<0.01),p-AKT和p-BAD蛋白表达下调(分别为0.14±0.03、0.83±0.06和0.86±0.04,0.16±0.03、0.66±0.06和0.68±0.04,均P<0.01)。与高糖组比较,高糖+艾塞那肽组足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细胞内nephrin表达升高,p-AKT和p-BAD蛋白表达上调(均P<0.01)。而高糖+艾塞那肽+LY294002组较高糖+艾塞那肽组足细胞凋亡率增加,细胞内nephrin蛋白表达降低,p-AKT和p-BAD蛋白表达下调(均P<0.05)。结论艾塞那肽通过上调足细胞中nephrin蛋白表达和减少足细胞凋亡从而保护高糖诱导的足细胞,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KT/BAD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汉黄芩素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特征靶点和分子通路,并通过细胞实验对关键靶点进行初步验证,阐述汉黄芩素治疗DR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筛选出汉黄芩素的作用靶点,利用比较毒理学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 CTD)、人类基因功能和网络分析数据库(Human Gene Function and Network Analysis Database, GenCLiP)、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出DR的相关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Network, PPI),利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tabase for Annota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