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135例,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组、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氯吡格雷组,替格瑞洛),疗程4周。治疗前后测定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及血浆Hcy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4周后血清hsCRP及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常规组、氯吡格雷组比较,替格瑞洛组血清hsCRP [(12.95±1.99)mg/L、(8.56±1.24)mg/L比(4.47±1.92)mg/L]及血浆Hcy [(13.48±2.12)μmol/L、(9.55±0.94)μmol/L比(6.61±1.15)μmol/L]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结论:应用替格瑞洛对ACS患者进行干预,在有效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可显著降低血清hsCRP及血浆Hcy水平,从而显著抑制炎性反应,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ACS患者11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无降脂药)、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每组39人,疗程2周,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治疗组血脂水平无显著差异,hsCRP水平有显著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血脂(除HDL-C外)、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2周后瑞舒伐他汀组和强化瑞舒伐他汀组hsCRP水平[(10.33±3.15) mg/L比(8.98±1.69) mg/L比(6.59±1.54) mg/L]均有显著降低(P均<0.01),且强化瑞舒伐他汀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在有效调脂的同时可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9年11月至2011年9月番禺中心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26例,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3例。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p受体阻断药、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小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大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1:3服阿托伐他汀40mg/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测定血脂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ty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2周之后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hs.CRP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大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4.42±0.62)mmol/L孤(4.95±0.67)mmol/L,P〈0.01]、三酰甘油[(1.02±0.19)mmol/L诋(1.13±O.23)mmol/L,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5±0.46)mmol/L/)S.(2.64±0.33)mmo|/L,P〈0.01]及hs.CRP[(9.66±1.48)mg/L眠(10.59±3.32)mg/L,P〈O.01]浓度降低幅度更大,与小剂量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炎性反应.降低血清hs-CRP浓度,并且治疗效果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综合干预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500例诊断为高血压且具有下列至少1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的患者:(1)血脂异常(总胆固醇≥5.7 mmol/L);(2)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或(和)餐后2 h血糖≥11.1 mmol/L];(3)肥胖(体质量指数≥28 kg/m2)。按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入选患者分成综合干预组(n=220)及一般治疗组(n=280)。监测并比较两组血压、靶器官功能损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严格干预两年后,综合干预组的血压控制效果优于随意治疗组[收缩压(140.09±15.18)mm Hg vs.(145.90±16.8)mm Hg;舒张压(79.12±13.38)mm Hg vs.(81.90±13.6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干预组靶器官功能损害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清肌酐和尿蛋白浓度)均明显好于一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干预组心脑血管事件(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社区综合干预治疗高血压是延缓靶器官功能损害及预防脑出血、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负荷量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时的应用效果。方法把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负荷量(300mg)组和大负荷量(600mg)组,每组30例,入院后立即服用氯吡格雷,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2h、4h取血以比浊法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观察患者4周内有无严重出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观察血管开通时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及4周内心脏缺血事件。结果与服药前比较,服药后4h2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都明显降低,但在服药后2h仅有大负荷量组明显降低;随访4周,大负荷量组发生慢血流或无血流2例,无死亡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病例;常规负荷量组发生慢血流或无血流7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死亡1例。2组均无严重出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与常规负荷量相比,大负荷量氯吡格雷能改善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后早期的血小板拮抗不足,且不增加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青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特点,探讨其病因和治疗。方法:分析我院1998-2002年的82例青年高血压病例。结果:82例中,高血压一期58例,占70.7%;二期17例,占20.7%;三期7例,占8.5%。死亡2例。结论:精神因素是促使青年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青年高血压病心、脑、肾器官的损言和并发症较少,病变损害的程度也相对较轻,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负荷量氯吡格雷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时的应用效果.方法 把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负倚量(300 mg)组和大负荷量(600 mg)组,每组30例,入院后立即服用氯吡格雷,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2 h、4 h取血以比浊法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观察患者4周内有无严重出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观察血管开通时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tliromboIysis in myocarcIial infarction,TIMI)血流流分级及4周内心脏缺血事件.结果 与服药前比较,服药后4 h 2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都明显降低,俚在服药后2 h仅有大负倚量组明显降低;随访4周,大负荷量组发生慢血流或无血流2例,无死亡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病例;常规负荷量组发生慢血流或无血流7例.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死亡1例.2组均无严重出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与常规负荷量相比,大负荷量氯吡格雷能改善A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后早期的血小板拮抗不足.且不增加严重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并重度泵衰竭的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AMI并重度泵衰竭、入院后6 h内无心源性休克发生的患者共54例,其中IABP组27例,在早期直接PCI治疗同时应用IABP辅助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直接PCI及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发病14 d及随访6月时CRP、高敏CRP(hs-CRP)及预后。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入院时CRP和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发病14天及6个月后IABP组CRP和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ABP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IABP能显著改善AMI并重度泵衰竭患者预后,至少部分与其降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冠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泵衰竭的患者对预防心源性休克(C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AMI并泵衰竭患者,入院后6h内无CS发生者共计54例,其中IABP组27例,在直接PCI、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IABP辅助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直接PCI及积极药物治疗,若病情进展至CS,则给予IABP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CS的发生率及CS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IABP组5例发CS,对照组12例发生CS(18.5%vs44.4%,P=0.04),17例CS患者中7例死亡,37例非CS患者中5例死亡(41.2%vs13.5%,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显著增加AMI并泵衰竭患者病死率,早期应用IABP可明显降低AMI并泵衰竭患者CS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改善AMI并泵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的疗效,并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级别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心内科住院治疗的病人5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胺碘酮组和对照组.结果 ①心功能越差,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②胺碘酮组对心律失常治疗的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5,P=0.006);两组病人心功能参数各指标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与对照组对心力衰竭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047,P=0.132).结论 胺碘酮对CHF并VA病人疗效好且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